"能不能用,试过就知道。"
赵禥接过炸弹,掂量了一下分量。
"传我将令:所有 ' 震天雷 ' 集中到北门,听我号令再扔!"
当元军的先头部队冲到护城河前时,赵禥猛地挥手:
"放!"
五十枚土制炸弹同时抛出,在空中划出抛物线。
董忠紧闭双眼,却听见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
他颤抖着睁眼,只见护城河前腾起一片烟尘,炸碎的人马残肢混着泥土飞上半空。
"神了!"
旁边的士兵扔了火把,抓起炸弹就往城下砸。
"鞑子们尝尝爷爷的霹雳弹!"
赵禥却皱起眉头。
爆炸威力比他预想的小,多半是铁皮太薄。
他拽过一个伤兵的铁锅,用匕首在锅底刻出放射状的纹路。
"以后都按这个做,铁壳要加厚,里面多放碎铁!"
就在此时,元军的回回炮开始齐射。
一块石弹擦着女墙飞过,将旗杆砸断。
赵禥被气浪掀倒,额头磕在城砖上,鲜血顺着眉骨流下。
"陛下!"
董忠扑过来止血。
"别管我!"
赵禥推开他,指着正在架设云梯的元军。
"让仇蒙带敢死队从水路出击,目标 —— 回回炮阵地!"
当仇蒙带着敢死队从暗河杀出时,赵禥正亲自往炸弹里装填碎铁。
他的龙袍被火星烧出无数孔洞,脸上混着烟灰和血污。
"很好,就这样,给老子可劲儿炸!"
……
午时刚过。
襄阳城头的爆炸声终于稀疏下来。
赵禥靠在垛口上,看着元军的尸体堆满护城河,回回炮阵地己是一片焦土。
李庭芝提着滴血的长刀走来,甲胄上嵌着几块弹片。
"陛下,阿术败退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咱们... 咱们赢了!"
赵禥接过董忠递来的水囊,却呛得咳嗽起来。
血沫混着水从嘴角流下,他却指着远处烟尘。
"告诉文天祥,加大硫磺硝石的采购,再给朕找些铁匠,朕要造更多的铁皮土弹!"
......
夕阳西下时。
襄阳城响起了久违的得胜鼓。
赵禥站在城楼上,看着士兵们抬着元军的首级进城,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董忠慌忙扶住他,却被他甩开。
"别碰我,"
赵禥看着自己沾满血污的双手,突然笑了。
"董忠,你说... 忽必烈要是知道,他的回回炮被朕用铁皮土弹炸了,会是什么脸色?"
董忠刚想张嘴,却看见陛下眼中闪过一丝疯狂的光。
那不是往日的帝王威仪,更像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以及... 对下一场战斗的期待。
是夜,赵禥在帅帐里绘制新的炸弹图纸,烛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
他知道,今天的胜利只是侥幸,元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但他更清楚,只要手中有火,有铁,有那些取自天地的硫磺硝石,他就能在这乱世中,为南宋炸出一条生路。
而忽必烈,还有他的大元铁骑,终将尝到折戟沉沙的滋味。
......
寒冬。
襄阳城的残雪尚未化尽。
校场的冻土上就己踩出密密麻麻的脚印。
赵禥裹紧狐裘站在点将台上,看着下方队列里士兵们冻裂的手背。
那些握着刀枪的手,此刻正笨拙地捏着树枝,在沙土上划拉着歪歪扭扭的笔画。
"陛下,这都第三日了,"
李庭芝裹着厚重的甲胄走近,哈出的白气在寒风中消散。
"弟兄们连刀都快握不稳,还学这些鬼画符做什么?"
赵禥没回头,目光落在前排一个缺了半只耳朵的老兵身上。
那老兵正用刀尖在地上刻 "宋" 字,每一笔都像在劈砍敌人。
"李卿可知,上月那封求援信为何迟了三日?"
李庭芝一怔:"不是被元军截了吗?"
"是被截了,但更早前,是送信的伍长不识字,把 ' 急援 ' 看成了 ' 粮援 '。"
赵禥转身时,狐裘的毛领扫过积雪。
"你以为打仗只靠刀快马壮?不懂字,连地图都看不懂,谈何排兵布阵?"
两人交谈之际,校场角落突然传来争执声。
董忠正揪着个小校的耳朵,那小校怀里掉出本破旧的《百家姓》。
"你个兔崽子!陛下亲自抄的课本,你竟敢用来引火?"
"董公公!"
赵禥扬声制止,走下点将台时,靴底碾碎了冰层。
"把书给我。"
小校吓得跪倒在地,赵禥却蹲下身,捡起那本用麻绳装订的课本。
粗糙的桑皮纸上,是他亲笔写的 "一、二、三" 和 "刀、枪、弓",边角己被火烤得焦卷。
"你叫什么?"
赵禥的声音在寒风中却不冷。
"回陛下,小人王二狗......"
"抬起头来。"
赵禥指着书上的 "弓" 字。
"知道这是什么吗?"
王二狗缩着脖子:"知道... 是... 是弓箭的弓..."
"那你为何要烧它?"
小校的脸憋得通红。
"小人... 小人爹娘都是饿死的,觉得认字没用... 不如烤火暖和..."
赵禥沉默片刻,将课本塞进他怀里。
"记住,认字不是为了做秀才,是为了让你看懂军令,知道哪里有粮,哪里有险。"
他站起身,声音陡然拔高。
"传我旨意:从今日起,识字满百者,每月加饷五文;
能背《行军须知》者,优先提拔为什长!"
校场上响起一片嗡嗡声。
那个刻 "宋" 字的老兵突然开口:"陛下说话算数?"
"君无戏言。"
赵禥解下腰间玉佩,扔给老兵。
"这个作信物,认字满百,可到帅帐换十文钱。"
......
三日后。
行帐的油灯亮到三更。
赵禥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董忠捧来的一摞习字本。
桑皮纸上的笔画渐渐整齐,甚至有人在 "刀" 字旁边画了把歪歪扭扭的佩刀。
"陛下,李将军送来了这个。"
董忠展开一卷布帛,上面是李庭芝亲笔写的 "识字有功,当重赏",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
赵禥突然笑了。
"好个李庭芝!看来他那榆木脑袋终于开窍了。"
他提笔在布帛上批下 "准" 字,墨滴在 "赏" 字上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