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龙引渠开

襄阳城的井水泛起绿苔。

赵禥正用竹片在干涸的河床里划着等高线。

午后的阳光炙烤着龟裂的土地,远处排队打水的百姓队伍蜿蜒如长蛇,桶底磕在井沿上发出空洞的回响 。

这己是元军封锁汉江的第三十日。

城内十九口水井有十七口见底,剩下两口涌出的水带着苦涩的泥沙。

"陛下,李将军在帅帐候着,"

董忠递过水壶,里面的水只剩小半壶。

"说是西城的百姓快闹起来了..."

"闹?"

赵禥捏碎竹片,碎屑掉进脚边的裂缝里。

"等他们喝上混着马尿的水,闹得更凶。"

他想起昨夜巡城时,看见伤兵用血水擦伤口 。

不是不愿洗,是没水可洗。

喉头一阵发紧,他仰起脖子灌了口水,却被董忠抢下。

"陛下,这水是您的份..."

"我的份?"

赵禥抹掉嘴角的水渍,指着远处干裂的护城河。

"告诉李庭芝,带上铁锹,跟朕去北城墙。"

未时的北城墙下。

赵禥用佩刀插进地面,刀刃没入三寸便触到的泥土。

李庭芝蹲在旁边,指甲刮着刀面的湿泥。

"陛下,这里离汉江还有三里地,挖渠?"

"不是挖渠,是 ' 引' 渠。"

赵禥画出一条弧线,指向西北方的山坳。

"看见那道山梁了吗?元军以为我们只能从汉江取水,却忘了山上有季节性溪流。"

他想起高中地理课上的等高线原理,只要找到合适的坡度,就能让水自流。

老御史颤巍巍拄着拐杖赶来,官服被汗水浸出盐渍。

"陛下!动用民力开凿水渠,怕是要耗空国库啊!"

"耗空国库?"

赵禥用刀背敲着老御史的拐杖。

"等百姓渴死了,国库留着给谁用?"

他指向山坳里若隐若现的溪流痕迹。

"三日之内,朕要看到水从这里流进护城河。"

"三日?"

范成大从人群中钻出来,官帽歪斜。

"陛下可知,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用了多少年?这荒山野岭的,别说三日,就是三月..."

"闭嘴。"

赵禥突然抬手,指向山梁上的孤松。

"李庭芝,带五百人去砍树,做成水槽;王老五,带工匠去烧陶管,首径三寸,越多越好;李玥,组织妇女缝制布袋,装沙土垫渠底!"

众人被他连珠炮般的命令砸懵了。

李玥第一个反应过来:

"陛下是要做... 做木槽引水管?"

"聪明。"

赵禥赞许地看她一眼。

"利用山势落差,把溪水引到木槽里,再用陶管接入护城河。"

他想起现代的输水管道,在这没有水泥的时代,只能用木槽和陶管替代。

申时三刻。

山坳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斧头声。

赵禥亲自爬上松树,用麻绳测量坡度,腰间的玉带挂着指南针 。

那是从元军密探处搜来的,此刻派上了用场。

范成大等人仰头看着他,官服下摆被风吹得乱晃。

"陛下万金之躯,岂能做这等粗活..."

"粗活?"

赵禥抛下一截麻绳,正好砸在范成大官帽上。

"等你渴死了,就不觉得粗活粗了。"

他指着山脚下的凹地。

"那里要挖个沉淀池,让溪水先过滤泥沙。"

王老五带着工匠们搬来刚烧好的陶管,指尖被烫得通红。

"陛下,陶管接口处用什么粘?"

"石灰加桐油,"

赵禥跳下树,拍着身上的松针。

"再缠上麻丝,保证不漏水。"

他想起古代建筑的防水工艺,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佳粘合剂。

老御史看着忙碌的军民,忍不住摇头。

"陛下,这木槽遇水会腐,陶管易碎,怕是撑不了多久..."

"撑到元军退去就够了。"

赵禥接过李玥递来的皮尺,丈量木槽的弧度。

"老御史,你要是没事做,就去帮着搬石头,别在这儿碍眼。"

……

亥时。

山风带着凉意,赵禥站在沉淀池边,看着浑浊的溪水慢慢变清。

董忠捧着一碗米汤走来,碗边沾着锅巴。

"陛下,您都一天没吃东西了..."

"等水引进城再吃。"

他盯着木槽的接口处,桐油石灰混合剂在月光下泛着油光。

"去告诉守夜的士兵,每隔半个时辰检查一次,发现漏水立刻修补。"

李庭芝裹着甲胄走来,铁手套里捧着几块圆石。

"陛下,这是从溪底捞的,您看..."

"鹅卵石?"

赵禥拿起一块,在掌心

"正好铺在沉淀池底,能过滤得更干净。"

他想起自来水厂的过滤池,原理都是相通的。

第三日卯时。

第一缕阳光照在木槽上时,赵禥听见了潺潺的水声。

他猛地掀开帐帘,看见清澈的溪水顺着木槽蜿蜒而下,在陶管接口处溅起细小的水花。

守渠的士兵们发出欢呼,用头盔接水喝,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水... 水流进护城河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传遍襄阳城。

百姓们提着水桶涌向河边,看着久违的清水漫过干裂的河床,有人当场跪地叩拜。

赵禥站在城头,看着护城河里的水位一点点上升,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李玥递过干净的布巾。

"陛下,洗把脸吧。"

他接过布巾,却在触到清水的瞬间愣住了。

多久了?

自从被封锁以来,他第一次用这么干净的水洗脸。

水珠顺着脸颊滑落,他忽然笑了。

"董忠,记着,等退了元军,要在襄阳修真正的水渠,用石头砌,用水泥灌,让百姓再也不缺水。"

董忠看着陛下眼中的光,用力点头:"奴才记下了!"

老御使挤到城头上,看着护城河里嬉戏的孩童,官帽上的玉簪掉了都没发觉。

"陛下... 这... 这真是神了... 三日之内,引水入城..."

"神?"

赵禥擦着脸,嘴角扬起冷笑。

"我看你是老糊涂了。这世上哪有什么神,只有肯动脑筋的人。"

他将布巾扔给董忠。

"去,把范大人的俸禄扣三个月,让他长长记性,别总以为老祖宗的规矩就是天。"

范成大脸色煞白,却不敢辩驳。

李庭芝看着赵禥,眼中满是敬佩。

"陛下,这下元军的封锁就没用了!"

"有用。"

赵禥望着远处元军的营帐,笑容渐敛。

"元军断我们的水源,我们就自己找水。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让襄阳固若金汤,还得有源源不断的粮草和援兵。"

午时。

赵禥在帅帐里绘制永久水渠的图纸。

他用朱砂在舆图上画出纵横交错的线条,旁边标注着 "沉淀池"" 过滤池 ""蓄水池"。

董忠端来热气腾腾的米饭,看着图纸上陌生的符号。

"陛下,这是..."

"这是让襄阳永不断水的法子。"

赵禥拿起筷子,却没吃。

"告诉王老五,让他派人去山里找泉眼,越多越好。再找些懂水性的渔民,探查汉江水下的暗礁。"

李玥抱着新收的户籍册进来,青布褂子上沾着水草。

"陛下,百姓们都在说,您是龙王转世,能引水入城..."

"别听他们瞎说。"

赵禥放下筷子,看着她湿漉漉的裤脚。

"你又去河边了?"

"嗯," 李玥低头绞着衣角。

"看百姓们打水,心里踏实。"

赵禥忽然想起刚穿越时,襄阳城破的惨状。

那时的护城河干涸见底,尸横遍野。

而现在,清水绕城,百姓安乐。

"踏实就好,"

他轻声道,

"等这仗打完了,我要让全大宋的百姓,都能喝上干净的水,过上踏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