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完颜宗望的反击

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金国的统帅大帐内却是气氛凝重。完颜宗望在大帐内雷霆震怒,手中紧握着一份刚刚截获的邸报,上面赫然记载着宋国更换皇帝的消息。他满脸愤慨,对着属下怒斥:“我们居然连宋国换了皇帝都不知道,我倒要问问,你们情报部门平时都怎么干活儿的?”完颜宗望此刻才恍然大悟,为何近日宋军的表现如同脱胎换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原来这一切的背后,竟是新帝赵构在背后策划指挥。完颜宗望的愤怒并非无的放矢。这份邸报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金国对宋国的情报掌握严重不足,以至于连对方更换皇帝这样的大事都未能及时发现。这对于一首以军事情报精准著称的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被囚禁的宋钦宗赵桓的形象。这位被困的前任皇帝做梦也想不到,此刻最挂念他的人,竟然是敌国的统帅完颜宗望。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换到汴京这边,王禀却是心情愉悦。他昨晚就得知了战报,虽然心中对皇上的安全有些担忧,但看到城外稀疏的金军攻城器械,他还是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以前我老王守太原时就时不时出城砍他一阵。”王禀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战绩,脸上露出了一丝自豪。“只是没想到皇帝陛下也会这招。”

王禀的回忆被号角声打断,金军再次发起猛烈的攻城攻势。尽管没有了井阑的压制,但金军数量众多,犹如潮水般涌来,依然给宋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金军幸存的鹅车在巨大的绞盘和人力的驱动下,缓缓逼近城墙,金属头部重重地撞击着城堞,一下又一下地撞击下,坚固的城垛在铁头的冲击下纷纷倒塌,使得城墙出现了缺口。面对鹅车的威胁,王禀指挥士兵利用特制的飞钩,精准地钩住鹅车,接连拉倒了数部,有效地遏制了这一攻城利器的破坏力。然而,被鹅车破坏的城垛区域,失去了原有的防护,金军的弓箭手快速地射向失去掩护的宋军士兵。

宋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

金军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将云梯架设在没有城垛的城墙缺口处。一波又一波的金军士兵顺着云梯向上攀爬,试图一举突破宋军的防线。他们的进攻异常凶猛,好几次都差点冲上城楼。王禀看到情况危急,与众将一起带领士兵们用滚烫的油和石块狠狠地砸向金军,用长矛将正在攀爬云梯的金军逐一刺落。宋军和金军都不肯轻易退让。

血雨腥风中,双方的尸体堆积在城楼和城墙下如一座小山。

在这场昼夜不分的激战中,金军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毅力,他们不顾疲劳,不惜代价,一次次向高墙发起冲锋,试图以高强度的连续进攻打垮宋军的防线。然而,宋军在王禀的指挥下依托城墙,凭借高超的战术布置和灵活的调度,始终牢牢守住阵地,成功抵御了金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势。

如此反复拉扯对双方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双方的士兵们都在经历着身心极限的挑战。

随着正面争夺战的持续加剧,金军开始在汴京城的其他几个方向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试图分散宋军的防守力量,创造突破口,迫使宋军在各个方向疲于奔命,难以集中力量进行有效防守。

与此同时,金军的另一项举措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那就是加快围城栅栏的修筑。他们沿汴京城池周围修筑栅栏,构筑起一道包围圈,意图切断汴京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为了应对金军战术的变化,王禀将六万人分成了几部分。第一部分,分出五千人作为预备队,这五千人又分成前后左右中五军,其中前军驻扎在顺天门(西城墙靠南的城门),左军、中军驻扎在五岳观(在南城墙内东侧,南薰门和陈州门之间),这三军由姚友仲统领;右军驻扎上清宫(内城旧宋门内),后军驻扎封丘门(北城墙东数第二门),由辛康宗统领。第二部分,剩下的五万五千人负责守卫城墙,分属于西壁守御。其中东壁守御孙觌,西壁守御安扶,南壁守御李擢,北壁守御邵溥,分别抵挡各自方向的金军。

与此同时,虞允文的后勤工作堪称典范。物资充足是持久战的基础,虞允文的工作重心就是确保城墙上的守军拥有足够的礌木、石块等防御物资。

每当城墙某段区域的防御物资濒临枯竭,虞允文都会提前预见,迅速从内城仓库调集物资补充,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与高效的执行力,使得宋军能够在物资方面始终保持充足,不至于在关键时刻陷入被动。

除此之外,虞允文的策略也体现在对城内资源的充分利用上。他动员城内的民众,拆除部分在战火中受损严重的房屋,将石材和木材拆解下来,转化为坚固耐用的守城武器。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仅节省了资源,更增强了宋军的防御力量,提升了城防的坚固程度。

为进一步提升守城效率,虞允文还着手在城内开辟多条快速通道。这些通道贯穿于城内各街区,确保了士兵和民壮能够迅速响应战况,快速从一处防线转移到另一处,使宋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集结,形成有力的反击力量。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宋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有效弥补了人力有限的劣势。

在赵康的积极斡旋和妥善安排下,这些因房屋战损或防御拆迁而需要安置的民众,被妥善地安排在皇城内的临时住所居住。在某种意义上让这些普通民众得以体验了一回“皇宫生活”。

这些临时住所虽然简朴,但干净整洁,且位于皇城内,安全有保障。赵康亲自监督安置工作,确保每一位民众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和照顾。

这些民众原本生活在普通的民居中,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够住进皇城内。如今,在赵康的帮助下,他们不仅有了安全的住所,还得以一窥皇宫的风貌。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临时住所,但新奇和激动之情却难以言表。

经过赵康、虞允文、王禀、无数将士官员和汴京百姓的努力,终于将赵佶和赵桓造成的颓丧局面稍稍修复。

金军狂风骤雨般的进攻在一周后逐渐开始减缓,双方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吃掉对方,汴京保卫战开始进入僵持阶段。

面对城外金军的封锁,赵康面临两大棘手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百万汴京人口的吃饭问题。金军的封锁导致城内物资匮乏,粮食供应成为一大难题。在没有太多办法开源的情况下,赵康需竭尽全力节流。

其次,金军恐怖的野战能力也让赵康倍感压力。

赵康皱着眉头翻看虞允文收集的金军历史交战资料。金国女真兵以出色的战斗力著称,在与辽军和西夏军的多次冲突中显著地展现了其军事优势。即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金军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出河店之战(政和西年):金军一千二百人对抗辽军七千人,结果是辽军惨败。

达鲁古之战(政和五年):尽管金军的具体兵力不详,但面对三万辽军,辽方仍然遭遇了大败。

护步达冈之战(政和五年):金军两万对垒辽军十万,辽军再次遭受重大失败。

辽军虽然在这些战役中都拥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均以失败告终。

随着辽金战争的发展,原本辽强金弱的力量对比被完全颠覆,形成了金强辽弱的新格局。西夏由于长期受到辽国的庇护,一旦辽国灭亡,他们担心将失去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当辽天祚帝要求西夏崇宗李乾顺出兵支援时,西夏迅速响应,在宣和二年三月派出三万步兵和骑兵迎战约七千名金军。

这场宋人所称的野谷之战,结果对西夏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的军队被金军引入阴山小道的伏击中,三万人中有超过一万人被射杀;幸存者在撤退过程中又遭遇暴涨的河水,死伤无数。

西夏震惊之余,李乾顺为了帮助辽国抵抗金军,向天祚帝赠送了大量粮草和银两。然而到了宣和三年,在辽金再次爆发战争时,三千金军又一次全灭了五千辽军,天祚帝丧失了所有资本。

为了争取西夏的支持,天祚帝正式册封李乾顺为西夏皇帝。李乾顺在接受封号后尝试出兵援救辽国,但这次,夏军畏惧金军而无法前进,最终选择了逃跑。

辽军和西夏军都被金军 "教做人" ,宋军又怎么能例外呢?

赵康揉了揉眉心,合上卷轴。

他必须尽快找到破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