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道大营,中军大帐。
成都的风似乎并未完全平息,哪怕诸葛瞻和董厥的奏报暂时压下了黄皓的攻势,那股凉意仍缠绕不去。
李复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姜维走到沙盘前,目光扫过陇西的地形,又转向汉中。
“承志,此番街亭之战,我军虽大胜,但魏军并未伤及根本。”姜维沉声说道。
李复点了点头。
“大将军所言极是。魏军根基深厚,兵力远胜我大汉。司马昭此人城府极深,他不会因一场败仗就轻易放弃陇西。短时间内,他或许会按兵不动,先稳固雍州防线,再图反击。”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李复又补充道。
“曹魏国力雄厚,征兵募粮远比我大汉容易。一旦他们缓过劲来,下一次的攻势只会更猛烈。”
姜维转身看着李复,眼神带着赞赏。
“你能看到这一层,很好。许多人只看到眼前之胜,却忽视了长远的危机。”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我大汉国力有限,每一次北伐,都如同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他走到李复身旁,宽厚的手掌再次落在他的肩膀上。
“承志,你有堪比诸葛丞相之智,我姜伯约有杀敌报国之心。你我一心,或许真能完成先丞相的遗愿。”
李复抬头迎上姜维的目光,姜维的眼中是纯粹的信任和期许。
“大将军…李复定当尽力而为。”
他低声说道。
“尽力而为?”
姜维突然朗声一笑。
“街亭一战,可不是尽力而为那么简单。那是奇谋,是胆识!若无你的点拨,我焉能想到在街亭设伏,又如何能利用那些木牛流马?”
姜维的目光落在帐外,仿佛看到了那些正在忙碌的身影。
“陛下派人来查验木牛流马,结果如何?”姜维问道。
“陛下派来的官员,亲眼看到了木牛流马的运作,也听了原理的解释。他们此番回去复命,想必能打消陛下不少疑虑。”李复答道。
“那黄皓呢?”
姜维的笑容收敛了几分。
李复则闻言心中一沉。
“黄皓此人,睚眦必报。他必不会善罢甘休的。”
“我也猜到了。”
姜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只是没想到,他竟敢用妖邪这种说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复年幼,又无根基,最容易被泼脏水。黄皓的目的,并非真的要治李复的罪,而是借此离间大将军与陛下的关系,削弱大将军在军中的声望。”
他抬起头,看向姜维。
“大将军,成都的那些风波,李复会设法应对。但前线军情要紧,我等不能因此分心。”
姜维看着李复瘦小的身躯,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鞠躬尽瘁的身影。
他心中的敬佩又深了几分。
“你放心,前线之事,我自有分寸。后方之事,有诸葛卫将军和董尚书他们,再加上你的应对,总能撑住。”
姜维走到沙盘前,手指在地图上划过。
“经此一战,我等缴获颇丰,士气高涨。魏军短时间内难以反击,正是我们休整和准备的最好时机。”
“承志,下一次北伐,你觉得我们该往何处?”
他看向李复,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此时的狄道大营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街亭大捷的余威,让整个军营都充满了昂扬的士气。
士兵们操练起来,动作更加整齐有力,呐喊声震彻云霄。
李复行走在营中,看着这些年轻或苍老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姜维的信任。
“军师将军!”
路过的士兵们见到他,纷纷停下脚步,恭敬地行礼。
“继续训练。”
李复向他们点头示意,声音带着一丝温和。
他瘦小的身影穿梭在营帐之间,没有人再将他看作那个痴傻的“李狗蛋”,他是陛下亲赐的“李承志”,是他们的“军师将军”。
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走到营地一角,那里搭建了许多简易的工棚,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这是木牛流马的制造营地。
数百名从各地征调来的工匠,在蜀军士兵的协助下,正日夜不停地赶制新的木牛流马。
一架架半成品或成品摆放在空地上,那些复杂的齿轮、连杆、滑轮结构,在阳光下闪烁着木质的光泽。
一名负责监造的军官见到李复,立刻迎了上来。
“见过军师将军!”
“制造得如何了?”李复问道。
“回禀将军,按照将军提供的图纸,新的木牛流马制作顺利。比起第一批,我们在一些细节上做了改进,更加坚固耐用。”
军官又指着一架己经完成的木牛流马说道:“陛下派来的官员也看了,他们都说这是巧夺天工之物,并非什么邪术!”
李复走上前,仔细检查了一架木牛流马的结构。
这些简陋的机械,凝聚着他前世的知识和今生的心血。
它们是蜀汉北伐的生命线,是后勤保障的关键。
“要加快进度。”李复对军官说道,“北伐在即,军粮辎重全靠它们。确保每一架木牛流马都能承载重物,在山路上行走。”
“请将军放心,我等定当全力以赴!”军官肃然答道。
夜色降临,狄道大营渐渐安静下来。
李复独自一人坐在自己的军帐里。
他面前的案几上,没有沙盘,只有几卷地图和一些空白的帛书。
他展开陇西和关中的地图,手指沿着渭水、洮水、黄河的走向缓缓移动。
“北伐…北伐…”
他轻声念叨着这两个字,心中涌起一股熟悉的沉重感。
前世,他为了这两个字,耗尽了心血,最终倒在了五丈原。
今生,他以李复的身份重生,这两个字依然是他无法逃避的使命。
但他不再是诸葛亮,没有丞相的权柄和威望。
他能做的,只能是辅佐姜维,将自己的智慧化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而且蜀汉的困境比他记忆中更加严峻,连年征战民生凋敝。
黄皓这样的奸佞,更是像毒蛇一样缠绕在朝堂之上,随时准备噬咬。
“兴复汉室,绝非易事。”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前世的种种画面。
南征,北伐,治蜀,与各方势力的周旋……
那些经验,是他今生最宝贵的财富。
他想起前世北伐失败的原因,除了敌强我弱,还有后勤不济、粮草不继、朝中掣肘等等。
“要北伐成功,光靠奇谋巧计是不够的。”
他睁开眼睛,目光落在地图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木牛流马虽然解决了运输难题,但蜀中本身的产量有限。要支撑长期的北伐,必须解决粮食问题。”
他拿起一卷空白帛书,蘸了蘸墨。
“屯田。”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己久。
在前线汉中和陇西境内大规模屯田,将战争消耗转化为生产,既能解决粮草问题也能巩固占领区。
但这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朝廷的支持,更需要克服重重阻力。
他想到了黄皓。
“黄皓不会让我轻易得逞的。”
他能感觉到,黄皓在成都遭受挫败后,不会就此罢手。
他会寻找新的机会新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和姜维。
黄皓善于揣测圣意,利用陛下多疑的性格。
街亭大捷后,陛下虽然赏赐了自己,但也封了“军师将军”这个虚职,将自己放在了姜维身边,或许也有监视和制衡的意味。
黄皓或许会利用陛下对“奇才”的过度依赖,反而限制自己的行动,甚至将自己架空。
“区区阉竖,你以为这样就能绊倒我孔明吗?”
他冷笑一声。
他开始在帛书上书写,字迹虽然稚嫩,但每一个字都带着力量。
他写下关于屯田的构想,写下改进农具、提高产量的办法,写下如何利用前线的土地资源。
这些计划,还只是初步的轮廓,需要进一步完善,更需要找到合适的时机向姜维提出。
他知道,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他没有选择。
“李复...承志…继承先人遗志...兴复汉室…”
他低声重复着刘禅赐予的名字和表字。
“先帝啊,亮会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