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忧心国力疲,承志进良言

姜维站在沙盘前,眉宇间凝着一丝忧虑,李复则坐在一旁的矮凳上。

“承志,成都的传言,你可听说了?”姜维开口问道,声音低沉。

“黄门令的手段如此,皆在意料之中。”

李复轻轻点头答道。

“大将军的功绩太过耀眼,耀眼到让某些人坐立不安。”

李复抬起头看向姜维,那双眼睛里盛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深邃。

“街亭大捷,固然振奋人心,但也耗费了不少国力。魏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损兵折将尚能承受。可我大汉经年战乱,民生凋敝,根基不厚啊。”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旁,手指在蜀中地图上画了一个圈。

“粮草、兵源、器械…皆依赖这巴蜀一隅。每一次北伐,都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战场。胜则罢了,若败便是伤筋动骨。”

姜维闻言沉默,李复的话像一根针,扎进了他心中最柔软也最担忧的地方。

他何尝不知蜀汉的困境,但北伐是他毕生的使命,是先丞相的遗愿。

“我知大将军心怀壮志,欲兴复汉室。”李复的声音带着一丝恳切,“但强攻硬取,非长久之计。我大汉要北伐成功,必须先厚植根基,让巴蜀真正富庶起来,让前线不再为粮草忧心,让士兵源源不断。”

他看向姜维,眼神灼灼。

“大将军,李复以为,破局之法,在于屯田。”

“屯田?”

姜维眉锋一挑,这个词他并不陌生,先丞相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也曾推行过。

“先丞相在汉中屯田,卓有成效。但要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北伐,汉中一地恐不足够。”

“不仅是汉中。”

李复手指在地图上移动,点向陇西。

“街亭一战后,我军己在陇西站稳脚跟。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正是屯田的上佳之地。”

“在前线屯田…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要地方官府和豪强的配合。朝中只怕阻力重重。特别是黄门令一党,他们巴不得我消耗国力,好借机攻讦。”

李复闻言心中暗叹,姜维把一切都看得清楚。

黄皓散布谣言攻击姜维穷兵黩武,正是为了削弱他在朝中的影响力,给他的北伐制造障碍。

而大规模屯田,需要调动大量资源,必然触及黄皓一党的利益,他们绝不会轻易同意。

“这黄门令的阻挠,确是不得不防。”

李复轻声说道。

“但他攻击大将军,并非无的放矢。大将军连年北伐,国库空虚确是实情。若能通过屯田解决粮草问题,让前线将士自给自足,黄门令的攻覦便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至于陇西的豪强…若能让他们看到屯田带来的好处,或许能化阻力为助力。”

“好处?”

姜维一脸不解。

“李复曾在一本古籍中,见过一些关于农耕的记载。”

李复语气故作神秘,声音压低了几分。

“那些方法,与如今蜀中的耕作方式大不相同,若能加以改进运用,或可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不仅能解决军粮,还能让百姓富足。”

“古籍?增产之法?”姜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当真有如此奇效?”

“李复不敢妄言。但愿一试!若能成功,则前线粮草无忧,百姓安居乐业,大汉国力日渐强盛,黄门令又如何能搬弄是非?”

姜维看着眼前这个孩子,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信任。

街亭一战的奇谋,木牛流马的巧思,都证明了他的非凡。

“你说的增产之法,可否将详细告知于我?”

姜维上前一步,宽厚的手掌再次放在李复瘦弱的肩膀上。

李复感受到姜维手掌的温度和力量,心中微暖。

这种被人信任和依赖的感觉,与前世自己作为丞相时独立支撑国家的孤独大不不同。

“那些方法,需要配合一些改进的农具。”

李复开始向姜维初步描绘那些“古籍”中的增产之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深耕、密植、合理的轮作,以及一些简陋却高效的农具雏形。

姜维越听越是惊讶,他戎马半生对农事虽不精通,但也知道其中门道。

李复说的这些方法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思路却极为巧妙,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若真如你所言,粮食产量能大幅提高…”

姜维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粮仓充盈、士卒饱餐、百姓安定的景象。

“这不仅仅是解决军粮,这是厚植国力,这是真正地兴复汉室!”

他看向李复的眼神,充满了赞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

眼前这个孩子用他稚嫩的身躯,却能背负起如此沉重的使命,并想出如此宏大的策略。

“大将军。”李复轻声唤道,“单靠我们前线怕是难以推行如此大规模的屯田。必须取得陛下的支持,以及朝中诸公的配合。”

他心中明白,黄皓的谣言虽然暂时被压下但并未消失,他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李复己修书一封,托人送往成都,请诸葛卫将军和董尚书代为转呈陛下。信中委婉地提及了屯田的必要性,试探他们的态度。”

姜维点头,他知道诸葛瞻和董厥素来与黄皓不睦,是朝中少数能说得上话的清流。

“有他们在朝中周旋,总比我们前线武人去说要好得多。”

姜维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好!承志,就依你之计!我决定了,下一阶段的重心,暂时转向汉中和陇西,规划大规模屯田事宜!”

他紧握双拳,仿佛己经看到了屯田成功后的景象。

“粮仓充盈,百姓富足,兵强马壮!”

李复也站起身,他看着沙盘,仿佛看到了那片金色的麦浪在陇西大地上翻滚。

“魏国以为我大汉国小民疲,难以支撑北伐。我们要用事实告诉他们,我大汉的根基,比他们想象的要厚得多!”

姜维哈哈大笑,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他看着李复,眼中满是信任和期待。

“承志,你真是上天赐予我大汉的麒麟儿!”

他上前一步,将李复瘦小的身躯轻轻抱起,仿佛在抱着一件稀世珍宝。

李复被他抱在怀里,感受到姜维身上传来的温暖和力量,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

“大将军…李复会尽力的。”他低声说道。

姜维轻轻放下了他,眼中仍带着笑意。

“好!既然决定己下,便立刻着手!”

姜维走到案几前,提起笔开始写下调令。

“我立刻调遣亲信前往汉中各处,协助当地官府规划屯田。陇西这边,也要尽快展开勘察。”

他写下调令,又写了几封书信,准备送往成都。

“黄皓老贼的阻挠不会停止,”姜维一边写一边说道,“他一定会寻找新的借口来掣肘。但只要我们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有了实实在在的功绩,他又能奈我何?”

李复看着姜维忙碌的身影,心中却明白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黄皓他不会仅仅满足于散布谣言,他会深入渗透,从内部瓦解。

“南边的那些人…”

李复脑海中闪过黄皓阴毒的眼神。

他能感觉到,黄皓的新阴谋,己经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