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张虎便带着李狗蛋口述的信和姜维准备的钱粮启程了。
李狗蛋看着张虎远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父亲一切安好。
接下来的日子,李狗蛋在军营里的活动范围渐渐扩大。
他除了侍奉姜维之外,也开始在营中西处走动。
姜维倒也没有限制他的行动,或许是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掀不起什么风浪,又或许也是想让他在军营中多看看多学学。
李狗蛋穿梭在营帐之间,一会儿看士兵们操练,一会儿又去看辅兵们忙碌得准备军械粮草。
他们的汗水、疲惫、偶尔的笑声,都让他感到一种真实而鲜活的气息。
一日李狗蛋走到营地边缘,空气中传来一股难闻的气味。
这气味混合着血腥、腐败和药渣的味道,帐篷中哀嚎声此起彼伏,低沉而痛苦。
这里是伤兵营。
铁笼山之战虽然最终斩杀敌将郭淮,但汉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
李狗蛋走向那些简陋的营帐,用手掀开帘子,里面的景象让他心头一震。
营帐里挤满了人,空气浑浊不堪。
许多士兵躺在草垫上,身上盖着简陋的破布。
他们的伤口有的简单包扎着,有的甚至首接着,苍蝇在伤口上嗡嗡乱飞。
医疗兵们穿梭其中,神情麻木,只是机械似地倒水、递药。
药材似乎也所剩不多,地上散落着一些用过的药渣。
一个士兵的腿缠着黑乎乎的布条,渗出的血水和脓液将布条浸透。
他咬着牙,额头满是汗珠,低声呻吟。
另一个士兵脸色苍白,剧烈地咳嗽着,胸口起伏不定。
这景象让李狗蛋想起了前世的五丈原。
当时的他己病入膏肓,但也牵挂着前线的将士,尤其是伤病员。
他诸葛亮常说,兵乃国之根本,伤兵更是为国流血不可轻慢。
他回忆起自己治军时对伤兵营的一系列要求:干净、通风、药物充足、有人照看、甚至要有心理疏导。
而眼前的伤兵营,与当年他的要求相去甚远。
李狗蛋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了进去。
一个医疗兵看到他,皱了皱眉。
“小娃儿,这地方不是你该来的。”
医疗兵声音疲惫,不耐烦的说道。
李狗蛋没有退缩,他走到那个腿伤严重的士兵身边。
“叔叔,你的手怎么了?看着好疼。”
他指着士兵缠腿的手说道。
士兵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一个小娃儿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没事,小兄弟。”
士兵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又很快被疼痛吞没。
李狗蛋蹲下身,仔细看了看他腿上的伤口。
布条又脏又湿,伤口边缘有些红肿,似乎有感染的迹象。
“叔叔,这布条好脏啊。”
“我奶奶说,伤口要用干净的布包着,不然会长虫子。”
李狗蛋用稚嫩的声音说道。
士兵苦笑一声,道:“哪有那么多干净布?能包上就不错了。”
李狗蛋又走到那个咳嗽的士兵身边,递过去一杯水。
“叔叔,喝点水吧。”
士兵接过水,感激地看了他一眼。
“多谢小兄弟。”
李狗蛋在他身边坐下,听着营帐里的低语。
有人说想家,有人担心自己的伤会不会落下残疾,有人咒骂战争。
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了战场上的锐气,只剩下绝望和麻木。
他没有说太多大道理,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用孩子气的语言安慰几句。
“叔叔,等伤好了,就能回家看爹娘了。”
“将军会给我们最好的药的,别担心。”
他一边说着,一边仔细观察着环境。
他注意到营帐通风很差,味道散不出去。
草垫又薄又潮湿,无法保暖。
医疗兵人手确实不多,而且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太压抑了,像一潭死水。
他在这里待了很久,首到医疗兵再次提醒他该离开了。
离开伤兵营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些士兵的眼神有惊讶,有一丝温暖,还有更多的期待。
回到姜维的大帐,李狗蛋的心情沉重。
他侍奉姜维用饭时心不在焉,姜维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常。
“狗蛋,今日似有心事?”
姜维好奇得问道。
李狗蛋放下筷子,心中犹豫了一下。
他知道伤兵营的事情不属于他的职责范围,贸然提出建议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伤兵痛苦的脸和绝望的眼神。
“将军,我今日去了伤兵营。”他低声说道。
“伤兵营?你去那里做什么?”
姜维夹菜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他。
“我……我就是随便看看。”
李狗蛋组织着语言,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个孩子的好奇。
“那里好多叔叔受伤了,看着好可怜。”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姜维的反应,姜维没有斥责只是静静地听着。
“屋子里味道好重,好多苍蝇。”
李狗蛋继续说,带着一丝孩童的厌恶。
“我奶奶说,烧艾草能赶跑虫子,也能让屋子里的味道好闻些。”
这是他想到的第一个建议,用家乡习俗做掩护。
“还有,那些叔叔们的布条都黑了,伤口看着不好。”
他又指向自己的胳膊说道:“我以前贪玩摔破了膝盖,我爹说要用干净的布包着,不然会烂掉。能不能让没受伤的叔叔们帮忙洗洗布,或者找些干净的旧衣服撕开用用?”
姜维听着,眼神渐渐变得柔和。
他以为李狗蛋会谈论什么军国大事,没想到他关注的是这些细枝末节却是最贴近人心的事。
“有些叔叔咳得很厉害,有些叔叔则伤口流脓,他们睡在一起,会不会把病过给别人?分开睡会不会好些?”
李狗蛋又想起那些士兵脸上的绝望,不由得皱起小眉头。
“他们好像不开心,都没什么精神。”
“将军,能不能找些识字的叔叔,给他们念念家里的信?或者讲讲外面的故事?我听他们说想家,念念信,他们也许会高兴些。”
他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想法,忐忑地看着姜维。
这些建议都是他诸葛亮记忆里的东西,他尽量用孩子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说出来,避免显得过于突兀。
姜维放下筷子,没有立刻说话。
他看着李狗蛋,目光深邃。
这个孩子,总是能给他带来意外。
他能提出精妙的战术,也能看到最底层的疾苦。
他不仅有超越年龄的智慧,更有一颗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