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公堂上的风波,很快在荀彧的坐镇下平息了。
卫彪的下场,让襄邑县那平日里仗势欺人的豪强卫氏,暂时收敛了爪牙。
接下来的几日,襄邑县的田间地头里,却多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荀彧,这位平日里运筹帷幄的曹营首席谋主,竟脱下了繁复的官服,换上了一身轻便的布衣,饶有兴致地跟着陆琰和刘晔深入到屯田的各项事务中。
他时而驻足在田埂上,看着牛力翻车将水流引入田中,脸上带着沉思。
时而走进屯田署的工坊,看刘晔指挥工匠们改进翻车的部件,不时提出一两个看似不经意却首指核心的问题。
“启元,这翻车虽好,但牛的力气终究有限。若遇大旱,需长时间引水,耕牛的轮换如何安排?草料的供应是否充足?”
荀彧看着一头耕牛略显疲态,便向陆琰问道。
陆琰躬身答道:“荀大人所虑极是。目前各村己在组织耕牛轮换,并由屯田署统一调拨草料,确保耕牛有足够时间歇息。长远来看,还需改良牛轭,使其更省力,并鼓励百姓多种优质草料。”
刘晔则在一旁补充道:“牛轭之事,我己有些想法,正在尝试用更轻便柔韧的木材,并改进其与牛身接触的部位,减少摩擦。”
他拿起一个半成品的牛轭比划着,神情专注。
荀彧点了点头,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发现陆琰不仅有奇思妙想,更有细致入微的执行力。而刘晔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狂人,一旦投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便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白日里三人一同在田亩间奔走,与乡民交谈解决实际问题。
许褚和陆虎则寸步不离地护卫在侧,许褚偶尔还会帮着乡民们扛几袋粮食或者搭把手修理农具,他那大手做起这些活计竟也透着几分笨拙的可爱,引得乡民们善意地发笑。
到了夜晚,三人则聚在陆琰的书房,点上一盏油灯围炉而坐。窗外是寂静的夜,屋内却暖意融融,茶香袅袅。
起初,他们聊的还是白日里屯田的种种细节,牛力翻车的推广进度,各村春耕的准备情况。渐渐地话题便从襄邑一县的农事,扩展到了整个兖州的民生,再到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的局势,以及未来何去何从的深远命题。
“如今黄巾虽平,但各地诸侯割据,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陆琰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重,“我辈读书人,若不能为这乱世寻一剂良方,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空读圣贤书又有何益?”
荀彧则深以为然。
“启元所言,正是我辈之责。曹将军志在扫平奸佞,重整河山。然,欲成大事,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广纳贤才,休养生息,方能图强。”
刘晔虽然平日里寡言少语,但此刻在三两知己面前,也打开了话匣子。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明亮地说道:“依我之见,当今天下,袁绍虽势大,然其外宽内忌,谋多寡断,非成事之人。袁术更是冢中枯骨,不足为虑。唯有曹将军,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方是这乱世之中,最有可能扫清西海,还万民太平之人。”
荀彧听着刘晔的分析,眼中异彩连连。
他本以为刘晔只精通机关奇巧,未曾想他对天下大势的见解也如此透彻,甚至对各路诸侯的性格特点都分析得入木三分。
“子扬此言,深得我心。”荀彧抚须笑道,“我观子扬,不仅于机关之术有天授之才,于这兵法韬略,天下大势,亦有独到见解。譬如昨所言,若要攻取徐州,当避实击虚,先取其薄弱之处,再图核心,此便是兵法之要义。”
刘晔闻言微微一笑道:“这些不过是草民的一些浅见罢了,荀大人谬赞了。我昔日也曾读过几卷兵书,闲来无事便喜欢琢磨些攻城守寨的法子。”
陆琰在一旁听着,心中也是暗暗惊喜。
他知道刘晔是个人才,但没想到他的才能如此全面。看来自己当初力邀他加入屯田署,真是捡到宝了。
几番畅谈下来,三人越发觉得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陆琰的仁心与远见,荀彧的王佐之才与沉稳,刘晔的奇思与卓识,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许褚和陆虎在门外守着,听着里面时不时传出的争论声和笑声,面面相觑。
许褚挠了挠头,小声对陆虎问道:“小虎哥,你说这公子和那两位先生在聊些什么,一会儿像是要打起来,一会儿又笑得那么开心。”
陆虎低声回道:“仲康啊,公子他们是在谈论天下大事,我们这些粗人听不懂也正常。反正只要公子高兴就好。”
这一日,荀彧在与刘晔单独相处时,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子扬兄,以你之才,屈居于这小小的襄邑屯田署,实乃屈才了。我主曹公帐下正广纳天下贤士,若你愿随我前往陈留,我必向曹公举荐你。以你的才干,定能一展胸中所学,成就一番不世之功。”
刘晔闻言,沉默了片刻。
他想起了自己初遇陆琰时的情景,想起了两人一同研制牛力翻车时的日日夜夜。
他缓缓转过头,对荀彧拱手说道:“承蒙荀大人厚爱,刘晔感激不尽。然,陆校尉于我有知遇之恩。昔日,世人皆视我为沉迷奇巧淫技的‘痴人’,唯有陆校尉能懂我之心,敬我之术。他将我从乡野之间拔擢而出,委以重任,这份情谊,刘晔没齿难忘。”
“如今襄邑屯田初见成效,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刘晔才疏学浅,但愿留在此处,尽我所能辅佐陆校尉,将这襄邑打理好,也算不负陆校尉一番知遇。至于功名利禄,此皆非我所求也。”
荀彧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刘晔话语中的真诚与决绝。
他轻叹一声,点了点头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子扬能有此心,亦是难得。陆启元能得你相助,实乃他的幸事。”
他心中虽为曹操错失一位大才而略感惋惜,但更多的是对刘晔这种重情重义品格的敬佩。
数日后,陈留那边传来消息,催促荀彧尽快返回复命。
“启元,子扬。”荀彧勒住马缰,郑重地对二人说道,“襄邑屯田之事,关乎兖州民生之本,望你二人同心协力,务必办好。若有难处,可随时派人送信于我。”
他又特意看了一眼陆琰。
“卫氏在襄邑根深蒂固,此次虽受挫,但难保其不会再生事端,你需多加提防。”
陆琰与刘晔齐齐拱手道:“谨遵荀大人教诲。”
“此番襄邑之行,能结识二位,实乃彧之幸事。”荀彧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日若有机会,你我三人,定要再效仿今时,秉烛夜谈,纵论天下!”
“一定!”
陆琰与刘晔异口同声。
马蹄声渐远,荀彧的身影消失在官道的尽头。
陆琰和刘晔相视一笑,心中都明白,这份在襄邑结下的情谊必将深远。
送别荀彧,陆琰等人更加投入到紧张的春耕准备之中。
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之下,一架架崭新的牛力翻车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运往襄邑县的各个村落。屯田署的官吏们也深入田间,指导百姓如何使用和维护这种新式农具。
终于,春耕如期而至。
往年此时襄邑的田地里,百姓们多是靠着人力翻车,一脚一脚地踩着将河水引入田中,效率低下累得汗流浃背。而今年,景象己然大不相同。
只见一头头耕牛在主人的牵引下,拉动着结构精巧的牛力翻车。随着牛的走动,翻车上的木制龙骨叶片缓缓转动,将沟渠中的清水源源不断地送入久旱的农田。
田埂上,乡民们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乖乖,这牛力翻车可真是个好东西!以前一家老小忙活大半天才能浇完的地,现在半天功夫不到,水就引足了!”
“可不是嘛!省下来的力气,正好可以多开垦几亩荒地!”
“还是陆校尉有法子啊!真是咱们老百姓的救星!”
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赞叹和欢笑,站在田埂上的陆琰和刘晔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