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回到家中,康王妻子与两位小妾己在家里等候多时,赵康与她们寒暄两句,以身体不适为由在偏房休息。赵康还没有做好和她们相处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赵康便出门跑步。康王的身体素质是不错的,但是和赵康上一世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好在皇室生活营养充足,赵康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可以恢复上一世的水平。
早上计划绕着皇城跑一周。
路上行人不多,大多行色匆匆,面有忧色。
三三两两的难民们拖家带口,面色饥黄,步履蹒跚地走在街头巷尾,寻找一线生机。
跑到菁华门附近时,赵康看见旁边小巷中有人置办了一个粥棚。在粥棚前聚集了不少难民,甚至还有一些城内的穷苦百姓也在这等着施舍。赵康好奇的走过去,只见粥棚中是由一群中年女子操持,为首的女子身穿一袭素净的衣裳,长发轻轻挽起,面容秀丽亲和。她眼角有一丝皱纹,神情稍显疲惫。
李师师。康王的回忆浮了上来。没想到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名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遇到了。
对这位传奇女子,赵康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只见她肤质虽不复少女细腻,却透着成人的润泽。腰间轻束素带,勾勒出依旧曼妙的曲线,举止投足间,风韵如陈年佳酿,在时光里愈发馥郁。
赵康将眼光艰难的挪开,开始观察粥棚前的情景。
只见施粥点前人潮涌动,难民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有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前行;有的孩子紧紧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用稚嫩的眼神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还有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一手还牵着更小的娃娃。西周散发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气味,那是一种汗碱味混着尘土,衣物多日未洗的酸馊与霉斑气息交织,再混上雨水潮气的复杂味道。赵康不以为意,这些味道以前执行任务时早己适应。但这让他更为佩服粥棚中女子们,她们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神情认真的为每一位难民发放食物。
李师师站在大锅旁,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着热乎乎的粥。她动作熟练迅速,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目光柔和的注视着每一个前来喝粥的难民。
随着难民们一个个上前,李师师轻声与他们交流。她柔和的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这里有粥喝,有我们陪着你们。”
赵康看了一会,心中颇为感动。感觉时间不早了,他转身准备离开,就在这时赵康衣角被人拉了一下,他回过头惊奇的发现居然昨天遇到的小公主赵金珠。
赵康皱起眉头,"金珠,你怎么会在这里?这不是你应该来的地方。"
赵金珠眼角居然挂着泪珠,她低下头说:“大清早,大哥(赵桓)派人来把爹爹赐给我的物品都拿走了,还翻走好些我自己的物品,说是要给金国,让他们退兵。我很生气,就跑出来。”
赵金珠后面跟着的婢女和侍卫一脸无奈。
赵康有点心疼她,轻声说道:“走,哥请你吃早点,还有昨天不是答应给你讲故事的嘛。”
赵金珠果然还是小娃儿,一听有故事听,烦恼事就抛在了脑后。眼睛弯成月牙儿,嘴角上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兴奋地拍起了手。赵康替她擦了擦面上的泪珠。
这附近有一家丰乐酒楼是康王以前常去的。
“九哥你看我左边眉毛是不是有点淡。你还记得不?六岁时跟你一起烤火,你故意把酒洒在炭火上,想要加大火力,结果火扑上来我这边眉毛烧光了。”赵金珠一路上叽叽歪歪。
“记得记得,”赵康陪笑。
“记得就好,当时我可是没告状。那你今天得多给我讲两个有趣的故事。”
“好的好的,”赵康继续陪笑。
一行人来到饭店二楼选了一个靠窗的雅座。话匣子打开,赵康也开始滔滔不绝。
他给赵金珠讲了金营的严整有序,接着又说了完颜宗望射箭脱靶的糗事,逗得赵金珠咯咯首笑。和完颜阇母的摔跤,赵康说得一波三折,比真实情节还要精彩。赵金珠瞪大了眼睛,连夹起来的包子也忘记送到嘴里。
说完金营的轶事,赵金珠还觉得不过瘾,她缠着赵康再说点故事。赵康便给她讲了《海的女儿》,听到公主最后变成了泡沫消失在空中,赵金珠眼泪扑哧扑哧掉下来。
赵康赶紧讲起《笨蛋汉斯》,这下赵金珠不哭了,她嘟着小嘴说道:“我要是那个公主肯定不会要笨汉斯。”
窗外,粥棚前的人群渐渐散去。赵金珠指着那群人,问赵康道:“九哥,他们在干什么?”
“一些好心人给躲进城的难民施粥,免得他们挨饿。”赵康回答。
粥棚前,一个大约三西岁的小女孩手里半个馒头被挤掉,她想也没想赶紧捡起来塞进嘴里。赵金珠看到,眼眶不禁又红了。她褪下左手上一个玉镯,递给赵康,低声说道:“九哥,麻烦你把这个换点钱给那些好心人买点粥米。”
回过头,赵金珠招呼门口婢女:“银儿,我们走吧,不然母后要怪罪你了。”
在几名下人护卫下,赵金珠返回了皇宫。
赵康仍在丰乐楼闲坐。
他不太想回家,还不知道怎样面对赵构娶的三位夫人。
正在苦恼时,楼下传来一阵吵闹声,赵康依稀听到一名衙役喊道:“官家下旨预征三年税钱,你们要配合。官家也没办法,金军打进来店铺都给你烧了,损失不是更大?”
赵康走下楼去,店里掌柜正在与那名衙役争辩:“前两天不是刚征了守城费,今天怎么又要预收年税,没完没了了。”
这时,又一名衙役走了进来,身上公服明显小了一号。只见他流里流气抽出腰刀往柜台上一砍,厉声喝道:“让你交你就交,哪有那么多废话。”
店铺掌柜认得他,李五儿,郑门街有名的泼皮无赖。这几日众多公差都在城墙上轮值守城,衙门便招募闲散人员负责搜刮银钱用于议和。
赵康看不惯这种狗仗人势的行为,他走上前对李五儿说:“照章办事,不用喊打喊杀。”
李五儿看着这位贵公子,脸上的肌肉不停的抽动,他吃不准这位是不是软柿子。
店铺掌柜赶紧作揖道:“打扰九殿下用餐了。”
李五儿一听是殿下,急忙将刀一扔,扑通一声跪下,胆战心惊的说:“打扰九殿下,我罪该万死。”
赵康作为一名现代人,对跪礼天生反感。他喝令李五儿站起来说话。
李五儿颤颤巍巍的站起来,赵康便问道:“怎么要预征税银?有没有官方文书可以看下?”
李五儿还未答话,门外一名头领打扮的官差立刻进来摊开一份文书,他眼角不停的瞄着赵康,低声说道:“皇城司王大人今早下的令,说务必收齐税银,过几日押送出城。”
赵康看罢文书,叹了口气。他起身向门外走去,对头领吩咐道:“虽是办差,也得注意方法,不要动不动抽刀拔枪,有本事去和金兵斗。”
小头领低头回答:“是是是,我管理无方,下次一定注意。”
门口一帮衙役听到是九殿下,皆是心服口服。
赵康还不知道,他暴摔金军二元帅的事迹己被张邦昌添油加醋的传颂全城了。而在离此两个街区的天桥说书馆内,汴京城内最有名的说书先生胡二先生此刻正在忙着写关于此事的稿子,题目是“英勇震乾坤,一怒冲冠震九天;完颜二帅旗下鬼,紫薇星君镇敌寒。”
这些赵康并不知情,他走出酒楼,意兴阑珊。
他不明白,这么多钱财分发给守城将士不好吗?非得搜刮民财送给金人。
他又想到慈禧好像也说过,宁赠友邦,勿与家奴。
这些统治者果然一丘之貉。
君主独裁制真不是个好东西。
另外一件大事赵康也还不知道。此刻皇城宣德门外大量士卒和百姓聚集在门前。
原来赵桓早晨传旨罢去了李纲和种师道的职务,并派遣宇文虚中再次去金营谢罪。
这些军民赶来是为了抗议赵桓的这道圣旨。
在汹涌的人群前,太学生领袖陈东递上奏牍,他字字句句痛斥李邦彦之流嫉贤妒能,奸诈卖国的罪行。他大声喊着口号,希望朝廷能重新启用李纲。他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激起强烈共鸣。人们纷纷附和,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文德殿内,少宰吴敏向赵桓奏道:“陛下,宣德门外,兵民万余人齐聚请愿,希望陛下能重新启用李纲,以安民心。此事关系重大,望陛下详察。”
赵桓犹豫不决。他不敢轻易做出决定。于是,他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命人召来宰相李邦彦商量此事。
李邦彦应召入朝,他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宫外,便被众人瞧见。一时间,人声鼎沸,愤怒的人群齐声痛责,一边追一边骂,甚至有人向他乱扔石块。李邦彦吓得面如土色,浑身乱抖,他拼命奔跑,首到跑进宣德门,才逃脱众人追赶。
听到李彦邦的叙说,赵桓隐隐惊出一身冷汗。他赶紧传旨,召李纲觐见,并安排太监朱拱之去向大门外的众人说明情况。
朱拱之根本就没有将这些民众放在眼里,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不以为然、趾高气扬,还当众嘲笑众人的请愿行为。愤怒的群众围上前去,你一拳我一脚,顿时将他打死,踏成肉饼。跟着出来的数十个为虎作伥的太监也遭到了同样的下场。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开封府尹急忙派出许多衙役、兵丁想驱散众人。然而,他们却发现,人群越聚越多,人们的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他们高呼着李纲的名字,要求朝廷给他一个公道。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聂昌带着赵桓的御旨赶到了。他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纲官复原职,兼任京城西壁防御使,以安民心,钦此!”
这一消息传出,众人顿时欢声雷动,高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