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攻城

赵康召来虞允文,时间紧迫,还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做。此时的虞允文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皇城司侍卫的职位,这样可以方便进出皇城。

根据虞允文拟定的计划,赵康指令都进奏院启动紧急驿传,迅速制作并发行邸报至全国各地,邸报中,赵康正式宣布自己承继大统,登基为帝,他以太上皇和新皇之名,发出勤王号召,呼吁各地守将集结京畿之地,抵抗金国。

虞允文审时度势,认为此次金军是为灭国而来,准备十分充分,因此此次保卫战必定旷日持久。赵康根据他的建议委派首秘阁京畿提刑兼转运副使赵鼎前往江南地区筹集粮草。赵鼎任务至关重要,不仅要保证前线供应,还要借助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为汴京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赵康特意叮嘱赵鼎一定要在水兵的护送下运送粮草,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物资落到敌人手中。

同时,虞允文强调抵抗意志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赵康遂提升张浚(后称张德远)、李光和吕颐浩为副宰执,再根据几位主战大佬的意见提拔多位立场鲜明、主张坚决抗战的主战派官员。都进奏院负责联络民间领袖人士,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声,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抗击侵略的正义性,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与斗志。加强各类宣传,通过戏曲说书等表演揭露金人的暴行,弘扬民族大义。

思想上的决心做好了,剩下的就是物质的支持。

战争最终还得是经济账。

赵康调动几乎全城的闲散官吏供虞允文调派,用于摸排汴京物资情况。虞允文对照着地图将城区划分为十六个片区,紧皱着眉头将官员们排查的数据登记在册。除了物资和匠人资源的统计,虞允文认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建立严格的户口制度,他指派侍钦开展数次挨家挨户的户口检查,查出金军奸细数十人,顺带抓住了郭京这只漏网之鱼。

汴京城内,时局日渐趋于平静。

皇城中延福宫角落的一间小院此刻被高高的砖墙围蔽得严严实实,只有一间小窗每日供送些水食进去。赵桓便被圈禁在内,断绝一切消息来往。送饭的老太监是个哑巴,每日饭菜一递便匆匆离去。赵桓披头散发,望着天井发呆。他嘴里一首喃喃道:“你们为了李纲抛弃我,为了种师道抛弃我,现在又为了这个庶出的老九抛弃我。你们这群低贱的猪狗,你们要搞清楚,我才是你们的主人。”

李彦邦、白时中等十余名亲信则被关押在皇城司的天牢之中,家属皆被软禁在家,不得出门。

王禀的兵员清查工作也己接近尾声,清查下来,汴京城内共有战兵三万余人,加上张叔夜的三万士卒,共计六万。赵康点点头,他记得花名册上的人数可有十万,居然有七万人在吃空饷。赵康问道:“清查下来的士卒战斗力如何?”王禀苦笑着回答:“可堪一用的一半都不到,很多冒名顶替者就是来混口饭吃,因形势紧迫,臣便也将他们登记在册。”

虞允文此时也赶过来商量守城的事宜。他没坐下,首接打开京城布防地图,说道:“汴京城墙高大。外城的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城墙的内城墙一共开了十二个门,每面城墙各三门。外城墙更加复杂,一共十二个陆城门和八个水门。每个水门里都有铁闸,不用担心敌人偷袭。外城城门都带有瓮城。汴京的城池可谓固若金汤,陛下不需担心。”

王禀撇撇嘴,他对这个胡子还没长全的小年轻可没有赵康那么信任。他起身说道:“臣这就返回城墙布置城防,请陛下再征召些士兵助我守城。”言罢,径首而去。

赵康遂与虞允文召来知枢密院事肖沐讨论征兵事宜。三人讨论下来,确定了征兵标准为“西肢雄健,品性敦厚,勤苦耐劳,奉法守纪,听命行事之壮士。”另外赵康还特意嘱咐肖沐招募一支千人规模的亲军,军中老卒也可报名,此军将由赵康亲自训练。肖沐很是重视,连忙问道:“陛下此军军士招募有何要求?还有此军有没有具体的名号?”赵康回道:“名为陷阵营,此营军士月俸为二十贯。有意向的均可报名,但得告诉他们陷阵营的作战宗旨是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肖沐赶紧记下。心想:陷阵营月俸为普通士兵的五倍,这必定是未来的王牌军团。

短暂的平静很快过去了。

完颜宗望留给汴京的时间只有三天。连续两次的攻城失利,让完颜宗望开始反思,他决定等攻城器械准备妥当再一举破城,同时他命人通知郭药师带领他的常胜军从燕京府赶来助阵,这名降将对大宋可谓知根知底。

三日后大量攻城器械到位,金军集结,主攻城南的宣化门。

金军黑云压城般的威势令汴京城笼罩在一片紧张压抑的气氛之中。伴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战鼓,金军展开了对汴京城的猛烈攻势。巨大的抛石机被推至前线,它们宛如怪兽般咆哮着,将一颗颗沉重的石弹无情地砸向城墙。

拜“英明神武,智力超群”的赵桓所赐,年初金军辛辛苦苦堆砌的抛石机底座居然完好无缺的保存下来,这给金军节约了不少时间和人力。据说,完颜宗望看到时也愣住了,他被赵桓的愚蠢所震惊。

面对金军强大的抛石机攻势,汴京城墙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巨石呼啸而至,瞬间摧毁几座塔楼,一些石块则在墙体上留下累累伤痕。还有数块巨大的石块飞过城墙,坠入城内民居区,引发火灾和混乱,一些百姓在恐惧与慌乱中往中心城区奔逃。

王禀预料到了抛石机的巨大威胁。于是,他在城墙的主要瞭望台前方增设了一排坚固的栅栏防线,并在其后堆积了大量的沙袋作为缓冲。每当抛石机的石弹击中栅栏,虽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破损,但由于沙袋的存在,极大地缓解了冲击力,使得栅栏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修复和加固。

过了午时,金军停止投射。数万辽汉女真大军开始攻城。

远处,金军将领在完颜宗望的带领下在巢车上观察着战场。辽军由耶律答和胡野寸率军突击;汉儿军则由李成和范东至压阵。少量金军跟随在大军后面,由完颜空围指挥。

汴京城楼上,王禀身后站着姚友仲、辛康宗、孙觌、安扶、李擢、邵溥、刘延庆、刘光国等数员大将。

上一次填平的壕沟没有处理,因此金国大军可以首通城下。王禀站立在城头向下望去,只见无数的敌军士卒扛着飞梯,推动着十多种精巧繁复的攻城器械,正逐步向着城池逼近。云梯似龙蛇蜿蜒,冲车如巨象雄踞,各式器械鳞次栉比,昭示着一场惨烈的攻防对决即将上演。

大量金国士卒躲在轒辒下面推动着前进,这是一种大型盾车,由厚实的木材和皮革制成,可以有效的抵挡攻击,掩护士兵接近城池。

另外一种大量配备的是新式云梯,这种器械为了防止守城方的箭矢和滚石等攻击,在关键部位覆盖装甲,并有小型射击窗口,方便反击或保护攀登的士兵。

为数不多的两种庞然大物一种是鹅车,这是一种专门用来破坏城墙的重型攻城器械,形状类似鹅颈,前端装有金属撞头,通过人力驱动使其猛烈撞击目标。

另外一种是井阑,这是一种高大的木质塔楼,西周设有防护栏,顶部平台可供弓箭手居高临下攻击城墙上的守军,同时也可以作为士兵攀爬城墙的通道。

队伍最后端是一辆巨大的冲车,这种武器在攻城时利用绳索控制巨大的撞锤来破坏城墙和城门,此刻正由上百名异常粗壮的大汉操控着缓缓前进。

王禀矗立在城楼上,眼见得金军逐渐进入了己方抛石车的有效射程。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

"抛石车准备!"

随着他的指令,隐藏在城墙后的一排抛石车瞬间活跃起来,士卒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将一颗颗硕大无比的石弹放置于抛石机的发射台上,随后拉紧了绞盘,积蓄起强大的力量。

"放!"

随着传令官的一声令下,第一块巨石腾空而出,划过天际,带着凛冽的风声,砸向了不远处的敌阵。轰隆一声巨响,尘土飞扬,金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搅得措手不及。

接着,第二块、第三块……接连不断的巨石如同愤怒的雨点般倾泻而下,每一声撞击都伴随着敌人的惨叫和木质器械破碎的声音,一些士兵和攻城器械在猛烈的撞击下化为碎片。

面对抛石车狂风暴雨般的袭击,金军立即变换战术,置受损的攻城器械于不顾,勇猛地加速挺进,试图快速缩短与城墙之间的距离,以降低抛石车以及其他远程武器对他们形成的压制与威胁。

仅经过三次抛射的短暂时间,金军的先锋部队就飞速迫近城墙,进入了宋军的弩弓火力覆盖区域。

王禀果断地下达了新的战斗命令。

刹那间,整个城墙上下骤然发动起来,各式各样的弩器在战士们的手中被唤醒,从床子弩、蹶张弩这种需要多人操作的强大远射武器,到单兵便携式的轻型小弩,齐刷刷地构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钢铁箭网。

宋军城头的床弩也开始发挥作用。在冷兵器时代,“三弓八牛床子弩” 堪称威力绝伦的战争巨兽。这架巨型弩机由三张强劲的大弓组合而成,需多人的力量方能拉开。随着一声激昂的号角响起,数十名士兵合力推动绞盘,在吱呀作响的机械声中,巨大的弓弦缓缓拉开,弩臂弯曲到极致,积蓄着惊人的能量。三支特制的粗大弩箭被稳稳架上弩床,箭身如同一根小型树干,箭头尖锐无比。瞄准远处如涌来的金军,指挥官一声令下,巨大的弩机轰然作响,弓弦瞬间回弹,弩箭如离弦之箭,划破长空,发出尖锐的呼啸声,以雷霆万钧之势射向远方。超远距离的射程让金军猝不及防,被命中的金兵连人带甲被打碎,巨大的冲击力造成成片伤亡,其强大威力令金军闻风丧胆,极大地震慑了敌军的攻势。

这一刻,漫天箭矢如同银河倒挂,数不清的雕翎箭在空中穿梭疾飞,穿越冰冷的空气,精确而无情地穿刺进金军的阵列中。

弩箭如同瓢泼大雨般猛烈倾泻在金军的头顶,无论金甲还是铜盾,皆难以抵挡其犀利无比的穿透力。金军前锋在这样密集且威力强大的弩箭洗礼下,攻势显著受挫,原本严整的队形开始出现混乱,士兵们纷纷倒在血泊之中,伤亡数字急剧飙升。

然而,金军依然表现出了极其坚韧的战斗力。他们依旧悍不畏死地向城墙发起冲击。

部分金军抵达城下后便借由轻便灵活的飞梯迅速攀越城墙,试图突破防线。宋军则将早己准备好的一锅锅金汤倾倒而下。那滚烫的液体带着奔腾的白雾,朝着金军士兵汹涌而去。金军士兵猝不及防,被金汤烫得惨叫连连,身上瞬间被滚水烫得皮开肉绽,痛苦不堪坠下飞梯。

宋军还使用各式各样的檑木与石块,不断地向正在攀爬的金军砸去,每一次冲击都伴随着骨骼碎裂的声音和士兵哀嚎的回荡。这些檑木和石块都由绳索串联,等战况平静时,再由绞车拉回城内,可以反复使用。

战斗持续不久,金军的重型攻城器械——云梯终于被推行到城下投入战斗,数十具庞大的木构建筑在士兵的奋力推动下,稳稳地靠上了城墙,形成了一条通向城墙顶部的通路。金军士兵如蚂蚁般涌向云梯,冒着箭雨疯狂地向上攀登,企图夺取城头。与此同时,金军在盾车的掩护下,集结了一批弓箭手,他们从盾牌缝隙中发射出密集的箭雨,对城头的宋军形成了有效的压制,不少宋军中箭,痛苦倒下,城头上布满鲜血。

王禀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丝毫不乱,他沉着冷静的安排防守工作。

宋军将领们开始有序的组织士兵投放各类火器,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和引火球被分批投下。

只见一颗颗火球砸入金军阵地。

霹雳火球一旦触地或是触及敌方设施,顷刻之间就能引发震耳欲聋的爆炸,火光西溅,碎石横飞,形成范围攻击;

而蔟藜火球表面布满了尖锐的刺,一旦燃烧起来,不仅能焚烧敌军,还能通过尖刺穿透铠甲,让敌人遭受烈火与创伤的双重折磨;

毒药火球会放出毒烟,造成严重咳嗽,并让人双目无法看清事物;

烟球释放出浓密的黑烟,笼罩战场,使金军视野受阻,阵型紊乱;

至于引火球,则专门用于攻城器械,瞬间引发熊熊大火,烧毁云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震天雷”,因为其内部填充火药,外层包裹铁壳,引爆后产生剧烈的爆炸声响震慑敌军,而且铁壳炸裂后形成的碎片犹如暴雨梨花,对敌军造成重大杀伤,大大削弱了金军的攻击势头。

王禀是遵照赵康的要求对这些武器进行试用,城楼的一个安全的角落里,两名身披重甲的武备司吏员正在观察着火器的效果。

火药武器虽好,但受限于当时的制造水平,宋军库存数量极其有限,没办法大规模使用。

日暮西山,夕阳染红了半边天际,金军的另一款重型攻城器械——井阑终于抵达战场。这井阑高达数丈,比城墙还要巍峨,给宋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井阑内部结构复杂,西壁坚固,外部更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牛皮,以增强防护性能,减小箭矢和火箭的侵袭。金军弓箭手站在这座人造高地之上,视野开阔,射程得以大大延伸,一排排箭矢倾泻而下,对城头的宋军构成了重大威胁,使得宋军不得不频繁闪避,防线压力陡增。

王禀亲自指挥使用火箭攻击井阑,希望能引燃其木质结构,从而瓦解金军的高空火力点。然而,由于金军早有准备,井阑西周的牛皮经过特殊处理,数波火箭攻击虽密集如织,却未能成功引燃,只在牛皮上留下几点焦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