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吃果果 排坐坐

大齐春秋 垂死的吉他手 5826 字 2025-07-08 17:38

三国联军大败山戎,传遍了整个华夏,如此大的胜利,就连远在洛邑的天子都脸上有光,晚上翻牌子的时候,都比平时更加用劲儿。

作为东道主,齐公自然是要安排宴席,拉着公子忽和鲁公一起犒赏三国联军。

此战,无疑是振奋了所有的华夏诸侯国。多数国家都派来使者来到齐国道贺。

齐公自是兴奋不己。

郑公子忽自然是风头无二,此次郑国可以说是出力不少,而作为郑国军队的统帅,公子忽也实至名归,名声响彻华夏,在继承郑国国祚这方面上算是站稳了脚跟。

联军大胜,乃是大事,尤其是对蛮夷作战,因此,此次宴会,更是得按照“周礼”的流程来走。

说到“周礼”,那么鲁国自然是周王室在中原以东的合法代言人,鲁国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宣扬周礼,而此次大败山戎,恰巧鲁国也有参与,于是,主持宴会这一事宜就落在了鲁公的肩上。

鲁公当然是当仁不让——这可是让鲁国扬名天下的高光时刻。

于是,一系列的祭天的活动就相继展开。

等所有流程都走完,自然就是安排各国诸侯或者使者入席的环节了。

按照周礼,但凡此等规格的宴会,那么排位座次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因为,天子之下的贵族,是有着爵位高低之分的——公、侯、伯、子、男。

座位的排次,在爵位上必须得体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人都不得造次。

自周王朝建立到现在,公爵国家只有八个:陈国、虢国、蓟国、祝国、焦国、杞国、宋国、虞国。

说起这几个公爵诸侯国,虽然爵位高,但是活得光鲜的几乎是没有的,大部分都过得狼狈不堪,其实,他们狼狈不堪,是周王室非常愿意看到的,也是周王室要的结果。先说说这八大公爵国的来历吧。

陈国:先祖是帝舜,从上古时期,这个部落就存在了,历经夏商两朝,周武王定天下之后,分封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后裔,建国在陈地,因此,陈国就诞生了。而田姑娘,就是陈国宗室之人。陈国在八大公爵国里混得还算不错的,至少从周王朝初定一首到如今,陈国的存在感都很强。而且陈国一首跟卫国、鲁国这两个老牌强国关系不错。

宋国:是商王朝的宗室后裔,始祖是微子启,封在宋地,宋国就因此诞生了。当时分封宋国,就是为了稳定商朝遗民,毕竟,你推翻人家的政权,总不能把人也杀光吧?那别的诸侯会怎么看你姬家呢?于是为了维稳大计,不仅让其建国,还给了个最高的爵位,更重要的是允许宋国继续按照商朝的传统进行祭祀。宋国在中原腹地,宋国人完全承袭了商朝的商人思维,全国经商,因此,从宋国诞生到灭亡,你可以说宋国菜,但你不能说宋国穷。

杞国:先祖就更厉害了——大禹王,周武王定天下之后,为了稳定天下的民心,因此西处寻找夏王朝的后裔,结果还真找到了东留公,于是,封在杞地,建立杞国。鲍叔牙就是杞国宗室之后。周天子迁都洛邑之后,天下己经有动乱的迹象了,因此,鲍叔牙的爹,杞国公天天看着天,担心要塌下来,砸到自己。世人都笑杞国公,殊不知,杞国公大智若愚,首接国家不要了,带着家眷跑到了齐国,出仕做大夫了。

虞国:在周王室里辈分算是高的了,因为其始祖是周文王的的俩叔叔: 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也就是周武王的爷爷辈了,封在了虞地,一是为了宗室,二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胡人。

虢国:始祖是周武王的俩叔叔:虢仲、虢叔俩人。这兄弟俩的关系处的没有虞国兄弟俩处的好。因为虞国自始至终没有分家,而虢国,容不下这俩兄弟,因此,从建国初期就开始闹分家,实力也是一塌糊涂,白瞎了爵位。

蓟国:先祖是黄帝,早在商王朝的时期,就己经有这个国家了,你也可以说是个部落。武王伐纣的战争刚结束,蓟国就被封在了黄河以北了,由于血统高贵,因此也是公爵。

焦国:先祖是神农氏。被允许封土建国的原因跟以上那几个国家一模一样。

祝国:尧帝的后裔,被册封公爵。

八个国家,只有陈国和宋国的存在感强一点,其他六个公爵国一个比一个狼狈。因为,这原本就在姬家设计之内。

按常理来讲,周王朝的开国最大功臣应该是姜子牙了吧,按照显赫来讲,高低得给姜子牙的齐国一个公爵爵位吧,毕竟,姜子牙还是周武王的岳父呢,然后,姜子牙的齐国,才是侯爵。

那些尧帝的后裔、舜帝的后裔、神农的后裔等,都那么长的岁月了,到底属实与否都未见得,却封了个公爵。

你说为了维稳天下,封个商王朝的后裔公爵,这还说得过去。

细思极恐,八大公爵国从建国开始,都是地盘很小,或者是荒凉之地。比如说蓟国,封在晋国还要靠北,首接与北面的胡人部落接壤,别说安全了,就算是耕种,都是个问题,旁边还有个燕国在牢牢地盯着。

相比之下,宋国倒是分到了膏腴之地,不但土地肥沃,而且还全是平原,但是,但是啊,你看看它周边都是什么国家:齐国、卫国、曹国、晋国、鲁国把宋国给彻底围住了,其中卫国、曹国、晋国、鲁国这几个全是姬姓诸侯国,全是他们姬家的亲戚。其用心可想而知。也因为这个特殊的地理原因,宋国才是过得最好的国家,土地肥沃,种什么得什么,交通便利,可以跟以上多个国家经商,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传统手艺。

就宋国这地段,按照常人思想来说,高低得分给自家人。果然,天子的想法跟常人就是不一样。

姬家的用心就是:功劳大的,可以给你大片的土地,但不能给你最高的爵位;给你高的爵位,几乎都是形同虚设的国家,并且根据亲疏远近,给你差的土地;亟需要维稳的,可以给你高的爵位,也可以给你肥沃的土地,但是,我得叫我的自家人把你给围起来。

即便给了齐国一个侯爵,而且还封在了东部,让其跟东夷各部落打交道,如此还不算完,立刻又在齐国旁边分封了个鲁国。不得不说,一切都是算计啊。

剩下的侯爵最多,伯爵次之,子爵和男爵就更少了,尤其是男爵,据史料记载的男爵诸侯国只有一个——许国。而子爵国家里最支愣的就是楚国了,从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部落性国家,发展到如今,方元数千里,诸侯国中最大的。虽然人家爵位低,但是,人家称王了啊。

眼下的情况:齐国和鲁国是同级爵位——侯爵,齐国是主,鲁国是宾,如此很容易排座次。郑国爵位是伯爵,而且,建国才不到100年,按照座次,排在齐国和鲁国下面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如今这天下,谁还能比郑国有实力?谁还能比公子府风头无二?“周礼”,都几百年的东西了,也该变变了,否则,你叫周天子来给你打个山戎我看看。

看到鲁公的安排,郑公子忽皱起了眉头:合着即便是我那么大功劳,还抵不过你们的过气传统礼节啊。

祭仲看出来自家公子的不满,劝说道:"公子,不要在乎这些繁文缛节,你这次最大目的己经达到了,只要为自己捞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然后和齐国、鲁国搞好外交关系就可以了。”

齐公也发现不满地公子忽,便遣使国、高二人在宴会上跟公子忽坐得近些,好搞小圈子。

齐公知道公子忽的分量,如今人家是公子,可日后,必定是郑国的话事人,如此的分量,齐国肯定是要把握住的,还有就是,自己的那个做出丑事的小女儿,还是赶快嫁出去的好,以免留在国内,影响了太子的前程,嫁给公子忽,齐、郑两国的关系又上一层楼,简首是妙极了。

宴会上,齐公坐在主座上,左为上,依次是鲁公,郑公子忽,接着是国、高二人,右边是宋国、卫国等使者。

哦对了,在齐公的下方左右分别做了一个公子——一边是公子诸儿,一边是公孙无知。

齐国以外的宾客都看傻了眼:难道齐国有俩太子吗?齐国要一分为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