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陈远和小荷刚刚打开医馆的门,就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面色苍白,浑身发抖,额头上却冒着冷汗。
"大夫,快救救我!"男子声音沙哑,"我昨晚淋了雨,今天一早起来就发烧了,浑身发冷,头疼得厉害,一点汗都没有。"
陈远立即让他坐下,仔细询问病情:"除了发烧、发冷和头痛,还有哪里不舒服吗?"
男子皱着眉头说:"全身都疼,尤其是后背和脖子,僵硬得厉害。还有,我一点胃口都没有,看到食物就想吐。"
陈远点点头,伸手为他把脉。脉象浮紧,舌苔薄白。他又摸了摸男子的额头,发现体温确实很高。
"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陈远对小荷解释道,"《伤寒论》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位病人的症状完全符合。"
陈远根据《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辨,判断这是太阳伤寒证。他开出了麻黄汤的方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麻黄汤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主方,"陈远一边写方子一边解释,"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温经散寒,杏仁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小荷好奇地问:"陈远,为什么同样是感冒,有的人用桂枝汤,有的人用麻黄汤呢?"
陈远笑着解释:"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证,症状是发热、汗出、恶风;麻黄汤适用于太阳伤寒证,症状是发热、无汗、恶寒。这就是《伤寒论》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的道理。"
小荷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中医真是博大精深!"
陈远亲自为病人煎药。他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按比例放入砂锅,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慢煎煮。
"煎药的火候很重要,"陈远对小荷说,"麻黄要先煎,去上沫,这样可以减少它的副作用。"
药煎好后,陈远将药汤倒入碗中,递给病人:"趁热喝,喝完盖上被子发汗。"
病人依言服药,不一会儿就感到浑身发热,额头开始冒汗。陈远叮嘱他:"汗出之后,症状就会缓解,但要避风,不要再次受寒。"
一个时辰后,病人的汗渐渐止住,体温也降了下来。他坐起身,感激地说:"陈大夫,您的药真灵!我现在头不疼了,身上也不冷了,感觉好多了!"
陈远笑着点头:"这是药效发挥了作用。不过,你的病还没有完全好,需要再服一剂巩固疗效。"
病人连连道谢,拿着药方离开了医馆。
小荷看着病人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说:"陈远,我发现你每次开方子,都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这是为什么呢?"
陈远解释道:"中医讲究因人制宜。同样是太阳伤寒证,体质强壮的人可以用足量麻黄,体质虚弱的人就要减少麻黄的用量,或者加入一些补气的药材。这就是《伤寒论》中'随证治之'的道理。"
小荷点头:"原来如此。那如果病人有其他并发症,比如咳嗽或者腹泻,又该怎么处理呢?"
陈远说:"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比如,如果病人咳嗽厉害,可以加入杏仁、桔梗;如果腹泻,可以加入白术、茯苓。总之,要灵活运用,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子。"
陈远将这次的医案详细记录下来,包括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用药和疗效。他对小荷说:"记录医案很重要,不仅可以总结经验,还可以为以后的诊疗提供参考。"
小荷拿起医案本,仔细阅读:"陈远,你的字真漂亮,记录得也很详细。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认真记录每一个病例。"
陈远笑着摸摸她的头:"好,我们一起努力。"
几天后,那位中年男子再次来到医馆,这次他精神焕发,面色红润。
"陈大夫,真是太感谢您了!"男子激动地说,"我按照您的嘱咐,服了两剂药,现在己经完全好了。而且,我发现自己的胃口也变好了,浑身都有劲了!"
陈远为他复查了脉象和舌苔,确认他己经痊愈:"你的病己经好了,但以后要注意保暖,不要再次受寒。"
男子连连点头:"我一定记住您的话。陈大夫,您真是神医!"
送走病人后,小荷感慨地说:"陈远,看到病人康复,我真的好开心。这就是你一首说的'医者仁心'吧?"
陈远点头:"是的。医者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看到病人康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小荷靠在陈远肩上,轻声说:"陈远,我真幸运能遇到你。你不仅教会了我医术,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陈远握住她的手,深情地说:"小荷,有你在我身边,我也感到很幸福。我们一起努力,把中医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