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听群臣各执一词,犹豫不决,目光落于贾诩,问道:“贾卿,此事关乎重大,以卿之见,当如何处置?”
贾诩出列,躬身一礼,神色平静却暗藏狡黠,缓缓说道:“陛下,东吴欲为主导合兵,实有野心。然当下局势,与东吴合作,共抗蜀汉,亦为大势所趋。臣有一计,可解陛下之忧。”
“我大魏可表面应允东吴为主导,遣扬州兵马与其合兵。暗中却令将领多留心眼,对东吴行动详加监视。
待合兵解江夏之围时,若战事顺利,东吴与蜀汉两败俱伤之际,我大魏兵马可佯装救援,实则趁乱夺取江夏。
江夏乃战略要地,得之,我大魏可进可退,更能威慑东吴与蜀汉。”
“若战事不利,东吴兵败,我大魏便以救援不及为由,迅速撤军。
如此,东吴自不能怪我大魏,且我大魏无损一兵一卒。
而东吴经此一败,实力大减,日后再难与我大魏抗衡。
至于东吴若战后追究主导权之事,陛下可推诿于前线将领,称局势复杂,将领自行决断,如此可保我大魏立于不败之地。”
曹叡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思索,心中暗忖贾诩之计虽毒,却甚合当下局势。
既能维持与东吴合作,又可趁机谋取利益,即便计划不成,亦无损大魏根基。
于是,曹叡微微点头,对贾诩道:“贾卿之计甚妙,便依卿所言,传朕旨意,令扬州将领依计行事。”
曹魏官员领命,快马加鞭赶回扬州,将曹叡之意告知扬州将领。
扬州将领旋即往见诸葛瑾,拱手道:“诸葛先生,我大魏陛下己允诺东吴为主导合兵,我等扬州兵马愿为辅,共解江夏之围。然我曹魏兵马指挥权,仍归我大魏将领,还望先生知悉。”
诸葛瑾闻之,略作思忖,心中念道:当下东吴势危,江夏亟待救援,能得曹魏出兵相助,己属不易。
至于曹魏兵马指挥权,虽有不便之处,但事急从权,若能解江夏之困,亦算可行。
遂拱手回应道:“既蒙贵国陛下应允,肯出兵相助,此乃东吴之幸。关于曹魏兵马指挥权一事,瑾并无异议。只望贵我双方同心协力,尽快解江夏之围,共退蜀汉之兵。”
扬州将领见诸葛瑾应下,心中稍安,说道:“先生放心,我等自会与东吴将士并肩作战。如今事不宜迟,我等即刻商议合兵细节,筹备出征,务必早日击破蜀汉,解江夏之危。”
于是,双方不再耽搁,当即于营帐内,就合兵路线、作战方略等细节,展开深入商讨。
未几,扬州兵马依约开赴庐江。
庐江之地,顿时马蹄声疾,尘土飞扬。
陆逊虽伤病未愈,身体尚弱,然军情紧急,亦强撑着出面接见。
只见他面色略显苍白,却神情坚毅,身着戎装,在众人簇拥下迎向扬州兵马。
扬州将领见陆逊亲自前来,赶忙下马,趋步向前,躬身行礼道:“久闻陆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得与将军携手抗敌,实乃幸事。”
陆逊拱手回礼,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一股沉稳:“将军远来辛苦,东吴上下,对贵军相助之情,感激不尽。今蜀汉犯境,江夏危急,还望贵我两军同仇敌忾,共破敌军。”
扬州将领应道:“将军放心,我等既来,必全力而为。但凭将军调遣,万死不辞。”
陆逊微微点头,遂与扬州将领一同巡视营地,商讨接下来合兵救援江夏的具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