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军民共合作,比武增默契

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让汉中和陇西大地焕发了新颜。

清澈的渠水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也滋润着百姓们的心。

姜维站在南郑泽的工棚前,脸上浮现少有的轻松。

“承志,水利之功,你居首位。”

姜维转过身,看向身旁瘦小的李复。

李复正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一张简陋图纸,上面用木炭勾勒着田块的划分。

“大将军过誉了,此乃军民齐心之功。”

李复抬起头,他将图纸递给姜维,轻声说道:“水利既成,下一步便可推行军民混合生产之策。如此,既能缓解军粮压力,又能让百姓得军士之助,一举两得。”

姜维接过图纸,低头细看,眉头微拢。

“军民混编?这倒是新奇。往日这军屯和民屯,界限划分的明确。”

“我此法正是要打破这种界限。军士有纪律,百姓有经验。两者相辅相成,方能事半功倍。”

李复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笃定。

数日之后,南郑泽的田埂上,出现了往日罕见的景象。

身着简朴军服的士兵,与穿着粗布麻衣的百姓,被编入同一个生产小组。

士兵和百姓们肩并着肩,共同耕作这同一块田地。

然而这新奇的模式很快便带来了军民之间的摩擦。

“哎哟,你这手劲儿,是来打仗的还是来耕地的?”

一个老农看着身旁一个年轻士兵笨拙地挥舞着锄头,不由得撇了撇嘴。

那士兵脸涨得通红,他平日里习惯了刀枪弓箭,如今握着锄头只觉得浑身不得劲儿。

“你这老汉,怎的说话这般刻薄?”

士兵不服气地回嘴。

不远处另一块田里,几个百姓正小声抱怨着。

“这些个军爷们,规矩太多了,干活儿也慢吞吞的,还不如我一个老娘们有劲道!”一个妇人弯着腰插秧,小声对旁边的邻居说着,“还动不动就喊口号,吓得娃儿都不敢靠近。”

“是啊,咱们自家干活儿,累了还能歇口气,若是像他们这般一刻不歇,身子骨哪受得了?”

邻居也附和道,她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露出几分疲惫。

李复每日都会巡视田间,他将这些细微的摩擦看在眼中,心头明了。

军人习惯了指令行事,农耕的节奏与战场不同。

而百姓则天生求稳,对与荷枪实弹的军人混编,自然心存顾虑。

劳动量和收益分配的模糊,更是火上浇油。

“大将军,这军民初次磨合,难免磕碰。”李复走到姜维身边,轻声说道,“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详尽的管理章程,明确各方职责与权利,再辅以绩效考核,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姜维的目光从远处那几处争执上收回。

“承志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来拟定。需要何人相助,尽管开口。”

他伸手轻轻拍了拍李复瘦削的肩膀,掌心传来的温度让李复心头一暖。

李复回到营帐,伏案疾书。

他将前世的经验与当前屯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拟定了一份《军民共营概要》。

概要中,他详细划分了生产小组的职责,明确了每日的劳动定额,甚至对不同作物的收成都提出了初步的分配比例。

绩效考核被列为重中之重,表现优异的小组将获得额外的粮食奖励,甚至可以优先使用新式农具。

几日后,姜维召集了各屯田点的军官和地方乡老,在营帐内宣读了这份概要。

“此概要,乃军师将军李复所拟,为我汉中屯田大计之根本!凡有不遵者,军法从事!”

那些军官和乡老们,看着姜维脸上的坚毅也不敢多言。

概要的推行,让军民有了明确的规矩可循,最初的混乱稍有缓解。

然而矛盾并未完全消失。

一个炎热的午后,南郑泽的试验田边,一场争执爆发了。

“这片地,明明是咱们先开垦的,凭什么你们要来抢水?”

一个壮实的民夫涨红了脸,指着眼前一条刚修好的支渠,对着几个士兵嚷道。

“放屁!这水渠是军中弟兄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我们先用怎么了?”

为首的士兵是个年轻的伍长,脸上带着几分桀骜。他的目光锐利,与民夫针锋相对。

眼看双方就要动手,关键时刻李复闻讯赶来。

他穿过人群来到冲突中央,姜维也紧随其后赶到现场。

“都住手!”

李复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不自觉听从的力量。

双方依旧僵持着,目光却齐齐望向李复。

“军师将军,您来评评理!”民夫伍长抢先说道。

“军师将军,是他们先蛮不讲理!”士兵伍长也梗着脖子说道。

李复没有首接裁决,他环视西周,目光落在不远处几块尚未开垦的荒地上。

他唇角勾起少许笑意,轻声说道:“既然大家都有力气争吵,不如咱们就换个方式比试一番?”

“比试?”双方闻言都愣住了。

“正是如此。这南郑泽还有不少荒地,不如我们来一场劳作比武。你们各自选出精壮之人,看看谁能最快、最好地开垦出一亩地,并引水入田。”

李复指着不远处的一块荒地,声音带着少许轻松。

“赢者,不仅这水权归其优先使用,还能获得军中特制的精铁农具一套,以及百斤精米作为奖励。你们意下如何?”

“精铁农具?百斤精米?”

民夫们眼中露出渴望,士兵们也来了兴趣。

“好!比就比!”士兵伍长率先喊道。

“比就比!谁怕谁!”民夫伍长也毫不示弱。

一场别开生面的“劳作比武”就此展开。

李复亲自划定好区域,又命人准备好工具。

他站在田埂上,看着两边的人马摩拳擦掌。

士兵们虽然体魄强健,但对于农活儿却不甚熟练,起初动作僵硬汗流浃背。

而民夫们则动作娴熟经验老道,但力气上却不如士兵。

渐渐地比武的气氛变了。

士兵们发现民夫的技巧虚心请教,民夫们也看到士兵们惊人的耐力与协作。

他们不再是对手,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一个叫张虎的年轻士兵,平日里只知舞刀弄枪,此刻却出乎意料地展现出了耕地的天赋。

他双手握犁步伐沉稳,犁铧入土深浅适中,翻出的土垄整齐漂亮。

而民夫中一个名叫李老三的老汉,不仅自己干得好,还能时不时地指点旁人,将手下的人安排得井井有条。

李复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最终比武没有明确的输赢,因为双方在相互学习和协作中,都超出了预期完成了任务。

当两块开垦好的田地并排出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军师将军,这比打架强多了!”

张虎抹了一把脸上的泥土,憨厚地笑着。

“是啊,咱们的军爷们,力气就是大!”

李老三也乐呵呵地说道,他看向张虎的眼神带着少许赞赏。

姜维站在李复身旁,他看着眼前和解的军民,眼中流露少许欣慰。

几个月过去,军民共营的模式在汉中和陇西的屯田点全面铺开。

初期的摩擦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融洽。

士兵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农作,体魄更加强健,纪律性也融入了劳作之中。

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土地打交道,如何辨别作物长势,甚至有人开始琢磨起农具的改良。

百姓们则得到了军队的保护,再也不必担心贼寇侵扰。

军士们带来的新式农具和耕作技术,也让他们大开眼界,粮食产量节节攀升。

“大将军,您看这麦穗,颗颗,比去年多出不止三成!”一个屯长兴奋地向姜维汇报。

姜维站在田埂上,目光所及皆是金黄的稻浪,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这都是军师将军的功劳。”姜维转头对身旁的李复说道。

李复的脸上也带着喜悦,他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头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大将军,这只是开始。汉中和陇西之粮仓,将是我大汉日后北伐之基石。”

然而蜀汉屯田的成功,自然也引来了魏国的注意。

洛阳城内,司马昭坐在案前,手中拿着一份来自汉中的密报。

“军民混编,高效生产?”司马昭将密报重重拍在案上,眼中闪过少许疑惑,“这蜀汉,何时有了这等奇招?”

他身旁站着的贾充拱手说道:“启禀大将军,据前线细作回报,此策乃蜀汉新任军师将军李复所创。此子年幼,却诡计多端,屡次坏我大魏好事。”

“李复……李狗蛋!”

司马昭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少许寒光。

“传我将令,命影卫加紧探查,务必弄清这蜀汉军民共营的真正奥秘!”

在汉中,姜维的影响力随着屯田的成功,深入到每一个基层角落。

百姓们对这位大将军和年少的军师将军,充满了敬佩与爱戴。

屯田不仅仅是解决了粮草问题,更是在无形中为姜维巩固了后方根基,积蓄了北伐的力量。

李复站在高处,眺望着远方起伏的山峦。

他知道军民共营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姜维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