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泽的开垦大幕刚刚拉开,喧嚣的工地与李复此刻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复的房间灯火通明,他瘦小的身影伏在巨大的案几上。
他手中握着一支细毫笔,笔尖在绘制的图纸上游走,时而停顿时而疾书。
“南郑泽只是第一步棋。”
李复心中盘算着计划,笔下的线条勾勒出汉水支流的走向,连接着一个个规划中的蓄水点。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将这星星之火,燎遍整个汉中,乃至陇西。”
他正在绘制的是一份涵盖整个汉中、陇西屯田的宏大蓝图,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黑水村的“黑谷米”,各地荒芜的良田废弛的水利,百姓麻木的眼神,此刻都化为他笔下的数据与符号。
方案的核心在于“活土”与“活人”。
大规模开垦荒地将那些沉睡的土地唤醒,修缮旧有水利,更要新建一套能够高效利用每一滴水的灌溉体系。
引入黑谷米这样的高产耐逆作物,并着手改良现有的农具,提升耕作效率。
最关键的一环则是建立军民混合的生产队伍,由有经验的老农指导耕种,辅以军中士卒的力量共同耕作。
至于收益分配问题,则需制定一套既能激励生产,又能保障基本民生的公平制度。
李复的笔尖在图纸上一点,指向汉中北部一片山麓与平原的交接地带。
“此地可建蓄水巨池,拦截山洪,春夏蓄水,秋冬灌溉。”
他又移向陇西方向,那里地势相对平坦,但水源分布不均。
“陇西可效仿西域坎儿井之法,挖掘地下暗渠,将远水引入缺水之地。再结合梯田层层保水,依山而耕。”
这套结合了蓄水池、地下暗渠与梯田灌溉的立体水系,是他根据两地独特地形深思熟虑的结果。
它远非简单的挖渠引水,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可持续、高效率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帐外突然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伴随着甲片轻微的摩擦声。
李复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
“承志,还未歇息?”
姜维推门而入,他目光扫过案几上繁复的图纸,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大将军。”李复起身行礼,“屯田方案的细则,还尚需完善。”
姜维走到案几旁,俯身细看。
当他的目光触及图纸上那些精妙的设计和详尽的标注时,脸上的疲惫渐渐被一种震撼所取代。
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代表的不仅仅是沟渠与田垄,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构想。
“这是你规划的汉中、陇西水利?”
姜维指着图上一处复杂的引水枢纽,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他能看出这套水系的复杂与精妙之处。
李复点了点头,指着图纸解释道:“汉中多山,雨水丰沛却易流失。陇西高原则苦于干旱。此方案便是因地制宜,汉中以蓄为主,陇西以引为先,再辅以梯田保水,尽可能利用天时地利。”
姜维的目光从图纸上移开,落在李复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这孩子小小的脑袋里究竟装着怎样的乾坤。
“军民混合生产……此法甚好!”
姜维的目光又被方案中的另一条吸引。
“既能解决军粮之困,又能安置流民稳定地方,还能让士卒不废农时,一举数得!”
他语气中充满了赞赏,这种将军事力量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模式,巧妙地平衡了战备与发展的需求。
“至于新作物,”
李复见姜维看到关于“黑谷米”推广的部分,适时开口说道。
“我在一些古籍残卷中偶然见过记载,书中言有上古先民培育奇谷之法,耐旱涝,产量高。此次在黑水村所见,与古籍描述颇为相似。若能结合本地优良品种加以选育,或可有所突破。”
他没有提及前世记忆,只以古籍为托词,显得更合情理。
姜维闻言,对李复的敬佩又深了一层。
这孩子不仅有奇谋,更有这份寻根究底的务实精神。
“承志,有你此番规划,我大汉北伐何愁粮草不济!”
他激动地拍了拍李复瘦弱的肩膀。
李复被他拍得一个趔趄,心中却是一暖。
“大将军过誉了。计划虽好,但若是真的推行起来,怕是困难重重。”
正说着一名亲卫匆匆入内,面带急色。
“启禀大将军,军师将军,成都信使到!”
姜维与李复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沉。
果不其然,展开帛书上面的内容让姜维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混账!”
姜维低吼一声,将帛书狠狠拍在案上。
“成都那边,竟以国库空虚为由,扣留了原定拨付给屯田的部分款项和物资。”
姜维的声音压抑着怒火。
李复拿起帛书,快速浏览一遍,神色平静。
这早在他的预料之中,黄皓一党不会轻易让他们成事。
“钱粮不足,这南郑泽的工程,还有后续的推广,又该如何进行?”
姜维在帐内踱步,显得有些焦躁。
“大将军不必忧虑,李复早有预料。”
李复放下帛书,语气沉稳的说道。
“这钱粮不足,或可以人力补之。”
“人力?”
姜维停下脚步,疑惑地看向李复。
“正是如此。”
李复走到沙盘前,手指轻轻拂过汉中与陇西的地界。
“此两地饱经战乱,流民甚多,贫困百姓亦不在少数。我们可以推行‘以工代赈’之法。”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招募这些流民和贫苦百姓参与屯田建设,如开垦荒地、修筑水利。我们不首接发放钱财,而是每日供给他们足以果腹的粮食,待工程告一段落,再根据其劳作多少,分发酬劳或部分田地产出。”
姜维闻言眼神一亮。
“以工代赈?妙啊!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劳力匮乏的问题,又能让这些流民有饭吃,有活干,从而安定下来不至于生乱。这更是收拢民心之举!”
“正是此理。”李复微微一笑,“民心所向,则屯田之事,可事半功倍。”
姜维胸中的郁结之气消散大半。
“承志,你总是能给本将军带来惊喜。”
他语气中带着由衷的赞叹。
他沉吟片刻,下定决心道:“这份屯田方略,太过重要。我决定立刻将其誊写清楚,连同你的水利图纸,一并呈报成都,请陛下圣裁!”
李复闻言,心中了然。
姜维此举,是想借助后主的名义,压制黄皓等人的阻力。
“只是……”姜维眉头微蹙,“这份方略,尤其是水利部分,太过超前。朝中那些固守成规的老臣,怕是会群起质疑,认为这是纸上谈兵,耗费国帑。”
他担忧的并非后主,而是朝堂上的悠悠众口。
李复唇角勾起一抹浅笑,那笑容在他稚嫩的脸上显得有些不相称的从容与睿智。
“大将军所虑,复早己思量。”
他转身从案几下取出一叠厚厚的竹简,递给姜维。
“这是何物?”
姜维接过,只觉入手颇沉。
“这是我对方案中各项举措的可行性分析、预期投入产出、以及可能遇到的质疑和相应的辩驳之词。”
李复平静地说道。
“其中,关于水利、新作物推广的部分,皆有详细的数据作为支撑。”
姜维翻开竹简,只见上面不仅有条理清晰的文字,更有一些类似算筹排列的图表清晰地演算着各种可能性。
他越看越是心惊,这哪里是一个十岁孩童能做出的东西,这分明是运筹帷幄数十年的老吏才能有的周密与远见!
“丞相若是见过承志,定会引为知己。”
姜维合上竹简,长长吐出一口气,看着李复的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欣慰,有倚重,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敬意。
他仿佛透过这个瘦弱的孩童,再次看到了当年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的影子。
“承志,有你这些准备,我便放心了。”姜维郑重地将竹简收好,“此事,我即刻去办!”
看着姜维雷厉风行离去的背影,李复轻轻舒了口气。
将方案送往成都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博弈还在后面。
黄皓的刁难,地方豪强的阻挠,魏国的虎视眈眈,每一样都是巨大的挑战。
“汉中,陇西……”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那巨大的舆图,眼神深邃。
这片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夙愿与未尽的抱负。
“亮,会一步步,让这宏图变为现实。”
他在心中默念。
窗外的夜色,似乎也因这坚定的信念而明亮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