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乡豪(二)

宋拾年 原石君 4888 字 2025-07-08 17:40

除了这些田地绝大多数都是周氏父祖两代在最近数十年才倾力开垦出来的之外,也更得力于周家与秣陵乡豪陈、余、沈等族的联姻。

毕竟在这皇权不下县的时代,瞒报新开垦的田产历来都是常态,而自神宗之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更是日渐式微,而且最近十余年来,秣陵数家豪族对各类县衙事务的控制越发达到极致,如此的瞒报比例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当然,作为从江东豪族分析出的子弟,周家在江宁府中也有宅院,乃是当年周淳从周族分立出来后所得。

周族如今在江东虽然稍有没落,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东南数郡依旧能算是有数的大族!

当年周族分给周淳的宅子,周原虽只有些如同纸片上见过的记忆,也知道是坐落在江宁繁华的乌衣巷,占地约有五六亩,是周氏先祖从一没落官宦世家手里买来后精心改建,前前后后的院宅足有七个之多,在繁华似锦的江宁城中,当然算不得什么。

不过如此大的一个庭院,单单是杂役婢女也是多达二十余人。

再看看身后连绵不绝直到河水尽头的群山,即使不过一两百米高矮,在江宁府左近也算有些难得。周原心知虽然这时代的朝廷对无主的荒地荒山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不过实际上朝廷哪里有那么广远的触角?

周庄依山傍水,就实际来说,后山之内的这些山野的资源都掌握在周原手中,每年也不用额外交什么赋税,如果周原愿意,他甚至可以将庄子后面数万、乃至十数万亩的山林全部纳入自已的庄子管辖。

只要他有这个能力。

当然这也只能是奢望,在如今的条件下,开垦林山极为不易,成本也居高不下,乡野间的豪族更愿意开垦那些相对容易些的河边荒滩,周原现在所拥有的田地都多半是来自于此,而且就算是现在,周庄范围之内还能开垦出的河边荒地也应该超过两三千亩。

周原也默默算了算自家一年的开支:

周家老宅五十余人的月银、平日开销及年节打赏,加上江宁宅院的开销,每年支出大约六百两银左右,再算上周原每年生活及接人待物等等开销的两三百两银,每年的消耗达千两银,足能满足两三百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了。

不过周庄每年近七千亩的田租就能收粮超过七千担,值银达三千两以上,而缴纳给朝廷的各类赋税,因着他周氏响当当的招牌,也仅需缴纳朝廷规定的一成定额而已——近四千亩的田产,每年的所有税赋,总共也不过区区的两百两银左右。

即使今年因大旱而使得夏粮普遍减产,但若将所得米粮都换成银钱,周家今年也能有超过一千五百两银的节余。

只是时人都有存粮的习俗,乡野豪族,坐拥庞大田产的各地田主更是如此,周家自然也不例外。

就周原所知,他的周家老宅占地近五十亩,除去居住的几个庭院外,规模最大的就是占了近五亩地盘的三个大小粮仓。

三个粮仓均分开建立,时人对粮仓的重视等同与基业,防火,防潮,防盗都做到极致,一个空仓,一个已经满仓,一个半满仓的巨大粮仓,总共存粮超过两万担,而最久远的存粮已经有六七年历史。

便是积存了如此之多的粮食,周家数十年积累下来,银窖中的存银也超过万两。

当然,为了保证存粮与庄子的安全,老宅也专门养有十来只狗,而为了防鼠,还专门养了十来只猫,而庄上的护院从来不会低于二十人。

周宅经过两次扩建后,如今也是成为占地达五十余亩的乡野豪宅,而因周庄靠青河一侧就是天然的采石场,如此依山而建的周庄修建得格外牢固:

外墙均铺石为基,以两层青砖夹黏土围建,高近一丈,厚超两尺;围墙外多植荆棘,围墙内则填土石垫高到齐胸处,围墙上还遍插铁刺钉矛,所有靠近围墙的附近的杂树,也都被砍伐一空,留出相当宽阔的空间,以防墙外蟊贼的窥视偷入......。

虽谈不上铜墙铁壁,但也非小小蟊贼或小股的山贼流匪能轻易攻破。

周家的内宅建得比外墙更牢固三分,整个内宅比外院依山势高出近七尺,加上围墙,近两丈的高度,有两座粮仓都建在内宅之内,在内宅之上,还有一座坞堡直接修到了山顶之处,与周边的厚实围墙一起,将最后一座粮仓包围在内。

周原曾听其父言:前朝末世,秣陵县虽远未及此时的地广人熟,也已经有人在此开荒种地。不过当时匪盗横行,时人多筑坞堡以防寇。

因周庄旁边就有青石场,整个坞堡便以条石搭建,占地近十亩,地势险要,背依山间险峻地形,周围密林难行,端的是易守难攻。

若有百十敢站兵卒坚守于此,攻寨者就算有千余众,在这难以展开兵力的地形下,也难短时间攻下。

而后在周家三十余年的经营下,两次庄园扩建对坞堡都保留了下来。也是考虑到若贼寇攻破前面两座院子,庄内众人还能据坞堡坚守。

站在周家颇有气势的大门外,周原看着庄子前呈梯形分布的广阔田野,再回头看看身后的庭院,心下感慨不已,不要说面前的这数千亩良田,单单就是身后占地五十余亩的山庄,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周原心中暗自估计,此时他所拥有的财富,算上所有的田产庄院等资产,折银绝对是能超过十万两之巨!

当然,对比沈、陈、余、王等在秣陵扎根百余年的世家来说,周原还是远远不如――

沈族乃江东都有名的世宦之家,沈明仁更是曾官至执政;

陈氏垄断本县丝绸茶叶百年之久,周边诸县的桑园也有数万亩之广;

余氏乃是秣陵周边数得着的粮商,每年经手的钱粮超过百万担;

便是受其他几族排斥而略有式微的明山王氏,也是拥地近八百顷(宋时百亩为一顷,)的豪富,加之暗中把持的私盐买卖,也远非如今的周原等比得了的。

不过,在当世而言,周原所拥有的已经是一笔相当巨大的财富。

毕竟过去多年来,大宋朝的年总收入也就六七千万贯、三四千万两银的水平。

年少而还未完婚的周原这秣陵县当真算得上是有数的贵公子,若不是他老爹在世时早早的为他许下婚事,说亲的人怕是早就踏破了周家的门槛。

便是这样,想将自家女儿嫁入周家做妾做小的秣陵富户也是多得是。

就算是平日侍候周原的丫环,也都分别是陈家与余家的旁支出身,与周原都能算是表亲,在周原不满十岁时,就由两家说项,由他的老娘拍板后进得周宅,只等周原与方氏正室成婚便会成为他的妾室,端正正的是秣陵县的钻石王老五。

也难怪那伙山贼张口就要三千两的赎身银啊,想起前日在匪寨的一番经历,周原嘿嘿一笑:若不是自已能脱身出来,周家怕也只能束手将银钱奉上。

毕竟比起他这家主的安危,那三千两银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既然自已能安然脱身,那又当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