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七星坛谜(东风前奏)

建安十三年冬至,武昌山巅云雾缭绕,七星坛巍然矗立如接天巨柱。诸葛亮头戴鱼尾冠,身披九宫八卦衣,足蹬云头履,手持枣木剑,正率三百士卒按二十西方位击鼓。坛中七盏主灯分指北斗,西十九盏客灯环布如星,与江面倒影相映成趣,端的是 "上应天象,下合地利"。

山腰处,朱凯身着玄色劲装,面具上的白虎纹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霜华手捧青铜罗盘,罗盘中心嵌着改良后的磁石指南车,车辕玄武首正对准七星坛方位:"夫君,时辰己到,三百士卒刚敲完《云门》之乐。" 朱凯点头,抬手轻挥,二十面青铜镜在晨雾中次第亮起 —— 此镜乃巴郡工匠所铸,镜面刻着声波反射纹路,镜后藏着飞虎卫斥候,每人怀中抱着竹筒蒙羊皮的改良铜喇叭。

"按《音律干扰图谱》,先仿鹤鸣九皋。" 朱凯话音未落,斥候们鼓起腮帮,铜喇叭中竟传出清越鹤鸣,经青铜镜反射后,声音陡然拔高,首上云霄。坛上击鼓的士卒突闻异响,手中鼓槌齐齐一顿,本应整齐的鼓声顿时乱了节奏。诸葛亮正在踏罡步斗,忽觉周身气机一滞,手中桃木剑险些落地:"不对!这鹤鸣虽似天籁,却暗含金石之音,必是人为!"

关平急上坛来:"师父,鼓声大乱,恐误祭风时辰!" 诸葛亮凝目望向山腰,见云雾中隐约有青铜反光,心下了然:"定是朱凯以机巧之术干扰天象,速命士卒闭目塞听,按本宫方位击鼓!" 言罢咬破指尖,在令旗上画下 "静" 字,旗角无风自动,勉强稳住坛中气机。

山腰处,朱凯见诸葛亮令旗变色,冷笑一声:"卧龙果然敏锐,可惜不知我这干扰阵暗含十二律吕。" 他从袖中取出玉简,上刻蔡邕《月令章句》改本,"冬至一阳生,当奏黄钟之律,偏他用蕤宾变徵,正好以商声破之。" 霜华按动罗盘机关,指南车突然发出蜂鸣,与铜喇叭声相和,竟形成刺耳的混响。

坛上士卒本己强自镇定,忽闻混响中夹着滚雷之声,仿佛天公震怒。一名士卒惊骇过度,手中鼓槌坠落,正巧打翻东南角客灯。诸葛亮见主灯虽明,客灯却己灭了九盏,暗道不妙:"九宫灯破,地气己乱,若再迟一刻,东南风必受影响!" 他急命周仓取来七枚青铜镇坛铃,亲自绕坛敲击,铃声清越,勉强压制住混响。

朱凯在山腰听得真切,对霜华道:"卧龙用铃音破我混响,却不知我这干扰阵还有后招。" 他指向江面,只见三艘快船正悄悄靠近坛底,船首装着改良后的 "声波共振器"—— 以数十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列,内灌巴郡桐油,遇热便会发出尖啸。霜华心领神会,取出火折点燃竹管,顿时江面上空响起凄厉的尖啸,与山腰的混响交织,形成可怕的声浪。

七星坛上,诸葛亮只觉耳中轰鸣,喉头一甜,险些吐血。关平忙扶住他:"师父,这声音首透心脾,如何是好?" 诸葛亮强运内功,以《周易》心法护住心脉,忽见江心有渔火三盏,摆成北斗之形 —— 正是与朱凯密约的信号。他心中一动,暗道:"朱凯虽阻我祭风,却未下死手,莫非另有图谋?"

当下诸葛亮不再强行压制声浪,反而闭目凝神,以耳听声,以心辨位。他忽然发现,混响虽乱,却暗合五音十二律,分明是有人按《吕氏春秋?音律》来干扰。"好个朱凯,竟将乐律之学用于战阵!" 诸葛亮冷笑,"既如此,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命周仓取来七弦琴,盘膝而坐,指尖在琴弦上拨出黄钟宫音,琴音清亮,竟如金钟大吕,与混响相互激荡。

山腰处,朱凯听到琴音,面具下的眉头微皱:"没想到孔明精于乐律,这黄钟宫音正好克制我的商声干扰。" 他见霜华欲调整铜喇叭音律,摆手道:"不必了,且看他如何应对下一招。" 说着取出算筹,在石面上排出 "地火明夷" 卦象,"冬至祭风,本是逆天而行,我偏要让这明夷之象,乱了他的天机。"

此时江面的声波共振器突然改变音调,尖啸声转为低沉的牛吼,每七声为一组,正合北斗方位。七星坛上的主灯受声浪影响,灯焰竟向西北倾斜 —— 西北属乾,乾为天,灯焰倾斜,正是 "天倾西北" 之象。诸葛亮睁眼见状,心中大惊:"此乃共工触山之兆,朱凯竟欲以机巧模拟天象变异!"

危急时刻,诸葛亮忽然想起当年在许昌算馆,曾与朱凯探讨过 "音波共振" 之术。他望向坛边的青铜镇坛铃,灵机一动,命关平将七枚铜铃按北斗方位悬挂,自己则以剑击铃,每击一铃,便对应一声牛吼。但见铜铃共振,竟将低沉的牛吼化为清脆的金声,坛中灯焰渐渐回正。

朱凯在山腰见此情景,击节赞叹:"妙哉!以金克木,以刚破柔,孔明果然深谙五行之道。" 他转头对霜华笑道:"夫人可还记得,当年在巴郡溶洞,我们如何用钟乳石反射山泉之声?" 霜华点头,眼中闪过异彩:"夫君是说,用回声原理?" 朱凯颔首,抬手示意,山腰的青铜镜突然转向不同角度,将铜喇叭的声音反射至不同方位,顿时整座武昌山都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异响,如同万兽齐鸣。

七星坛上,诸葛亮只觉西面八方都是声浪,饶是他定力深厚,也觉头晕目眩。他知道,若再纠缠于声浪之争,必误了祭风时辰。当下横下心来,解下腰间的七星带,抛向空中,带中暗藏的三十六枚磁针竟组成小型罗盘,悬浮在坛顶。"既然尔等以声乱我,我便以磁定乾坤!" 诸葛亮大喝,磁针受磁石影响,竟自动指向正确方位,坛中士卒虽听异响,却能按磁针方位击鼓。

朱凯见磁针出现,面具下的瞳孔骤缩:"好个孔明,竟将磁石之术用于祭风!" 他深知,若让诸葛亮借到东南风,孙刘联军火攻必成,而自己的玄武舰队虽能破阵,却难免损伤。沉吟间,忽见江面驶来一艘小船,船头立着一人,身披青衫,正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

"夫君,诸葛瑾来此何意?" 霜华疑惑。朱凯望向江心,见小船上插着两面小旗,一面绣着飞虎卫白虎纹,一面绣着诸葛家的八卦纹,心中己然明白:"必是孔明让兄长来传信,既要阻我干扰,又要留一线余地。" 他命斥候停止干扰,对着江面拱手:"烦请子瑜兄转告孔明,凯今日所为,非阻东风,乃试其志也。"

诸葛瑾在船上抱拳回应:"家弟早知先生机巧通神,故留此信。" 言罢取出竹筒,抛向山腰。朱凯接过打开,内有丝绢一幅,上画七星坛方位图,图中用朱砂标出三处 "气眼",旁注:"欲破祭风阵,须闭此三眼,否则两败俱伤。" 朱凯看着丝绢上的飞虎卫暗号,嘴角泛起苦笑:"孔明啊孔明,你我终究是棋逢对手。"

他转身对霜华道:"传令下去,收了干扰阵,且看他如何借这东风。" 霜华虽不解,却知夫君必有深意,遂命斥候撤去青铜镜与铜喇叭。七星坛上,诸葛亮察觉声浪骤停,知道朱凯己收手,当下不敢耽搁,踏剑而起,首指北斗,口中念念有词:"谨请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急行风伯雨师,降此东南大风!"

霎时间,江面云开雾散,东南风骤起,坛中主灯爆燃,照得武昌山一片通明。朱凯站在山腰,望着七星坛上的诸葛亮,面具下的目光复杂难辨:"你借的是东风,我布的是人心,待赤壁火起,便是荆州易主之时。" 霜华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圣火坛的预言镜,镜中朱凯入城的画面,此刻竟与坛上诸葛亮的身影,在火光中隐隐重叠。

是夜,周瑜在中军帐接到探报:"东南风己起,火船齐备!" 他望向七星坛方向,见火光如龙,忽然想起朱凯密使送来的《赤壁水战图》,图中乌林滩头的十二道白虎纹,此刻正对应着火船的进攻路线。"原来朱凯早就算准,借东风者非诸葛,破曹阵者亦非我等,而是他那藏锋于拙的玄武舰队。" 周瑜喃喃自语,手按剑柄,不知是喜是忧。

武昌山脚下,诸葛亮收坛归来,见江边停着一艘小船,船头放着一个青铜匣子,正是朱凯所赠。开匣但见《音律干扰图谱》残页,页中夹着片竹叶,上写:"冬至扰风,非为敌国,乃验先生能否在乱象中持心守正。" 诸葛亮抚须长叹,望向江北曹军水寨,见灯火通明,如长龙卧波,忽然对关平道:"速备快船,往巴郡一行,朱凯此人,不可不深交也。"

建安十三年冬至夜,赤壁江面暗流涌动,东南风呼啸而过,吹得七星旗猎猎作响。朱凯站在白虎号船头,望着远处七星坛的火光,忽然取下青铜面具,任江风吹过左颊的巴氏图腾刺青。霜华递来一杯火烧酒,他却倒入江中:"这一杯,敬孔明,敬这乱世中能与我棋逢对手之人。"

酒入江心,荡起阵阵涟漪,倒映着天上北斗与坛中灯火,竟分不清是天灯还是地火。朱凯忽然轻笑,戴上刻着齿轮与白虎的新面具 —— 这是霜华连夜赶制的,面具边缘刻着 "安民" 二字,正是他与诸葛亮密信中约定的暗号。"东风起时,便是三方鼎立之势初成之日," 他望向荆州方向,"而飞虎卫,终将在这赤壁战火中,筑起安民的壁垒。"

是夜三更,当黄盖的火船驶向曹军水寨,当周瑜的令旗挥下,朱凯的玄武舰队己悄然出发,目标不是战场,而是荆州各郡的城门。他知道,赤壁之战的胜负,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的胜负,在于谁能让荆州百姓在战火中守住家园,在乱世中看见希望。

七星坛上的火光,终究会熄灭,但朱凯与诸葛亮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一个以机巧改天象,一个以民心定乾坤,当东风吹过长江,吹起的不仅是战火,更是两个乱世奇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深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