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徐州大清算

三国之神武大帝 梦小城 2834 字 2025-07-08 17:50

徐州大旱本是一场天灾,但在刘辩眼中却成了撬动世家垄断的绝佳杠杆。东汉末年的徐州,以糜氏、陈氏为首的世家长期把持州郡要职,通过兼并土地、截留赈灾粮等手段鱼肉百姓。当灾情爆发时,这些世家不仅哄抬粮价,甚至用霉米替换朝廷赈灾粮,导致“易子而食”的惨剧。

刘辩敏锐地意识到:天灾之下,人祸更需根治。

刘辩派出的曹操与白清儿,一个持尚方宝剑明正典刑,一个执赤霄剑暗行诛戮,形成**“明暗双杀”的清洗组合**:

曹操的雷霆手段: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为令,当街斩首贪官世家九百九十九人,将糜氏、陈氏等十二姓连根拔起。

白清儿的阴葵之术:利用江湖势力渗透世家内部,搜集罪证,连州牧府的账簿都被她翻出“童骨浸酒”的骇人记录。

短短数日,徐州官场空置率超九成,仅剩的寒门小吏战战兢兢地捧着《汉律》上岗——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官印可以不用世袭。

这场清洗绝非一时泄愤,而是刘辩重构权力体系的关键一步:

经济命脉回收:抄没世家田产改为屯田区,流民首接归中央管辖,切断世家土地垄断。

官僚体系换血:启用通过科举的寒门士子(如法正)填补空缺,形成对皇权的绝对忠诚。

震慑天下世家:将徐州世家的头颅悬于各州城门,荆州刘表连夜焚毁与糜氏的密信。

徐州官场大清洗后,刘辩密令夏侯渊接管徐州防务。这位以“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闻名的疾行将军,一改往日奔袭作风,转而稳扎稳打地重建徐州军政体系:

军事整肃:将原徐州世家私兵尽数解散,重新征募寒门子弟,编为“徐州屯戍营”,首属中央调遣。

城防改制:废除世家掌控的“门阀巡防制”,改为“轮戍法”,每日由不同营队交叉值守,杜绝私兵复辟。

经济管控:在彭城、下邳等要地设立“平准仓”,由朝廷首接调控粮价,彻底斩断世家哄抬物价的根基。

夏侯渊的帅帐内,悬挂着那柄尚方宝剑的拓印,上书刘辩亲笔:“乱世用重典,治世需良吏。”

新任徐州刺史法正,正是此前赈灾的功臣之一。这位出身寒门的谋士,以“明察秋毫,铁面无情”著称,甫一上任便烧起三把火:

吏治革新:颁布《徐州新律》,规定官员贪墨超五斗米即斩,并鼓励百姓举报,查实者赏田十亩。

土地改革:将抄没的世家田产按“军功授田”与“流民均分”结合,寒门子弟与退伍士卒优先获地。

科举取士:在徐州首设“州试”,寒门学子可通过策论、算术首接入仕,彻底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然而,法正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刘辩早己将锦衣卫混入徐州新任官员中,他们以书吏、衙役甚至乞丐的身份潜伏,暗中监控新政推行:

下邳主簿“陈默”,实为锦衣卫百户,专盯地方豪族与官员的私下往来;

彭城狱掾“赵枯”,实为白清儿麾下的阴葵派弟子,专查狱讼冤案背后的世家黑手;

流民营管事“老吴”,实为飞虎卫暗桩,负责搜罗寒门人才,秘密荐往洛阳。

这些暗线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确保徐州不会重蹈世家割据的覆辙。

法正的新政触动了残余世家的利益,暗中的反扑悄然酝酿:

琅琊王氏:假意归顺,却暗中资助山匪劫掠屯田粮车;

广陵陈氏:利用族中女子联姻新官员,试图渗透州衙;

东海豪商:哄抬铁器价格,阻碍屯戍营兵器补给。

最危险的一次,法正竟在府衙内遭刺客夜袭——所幸夏侯渊早有防备,刺客被当场射杀,尸身上搜出糜氏残部的令牌。

消息传回洛阳,刘辩冷笑一声,提笔写下密旨:

“凡参与刺法正者,诛三族;凡知情不报者,流交州。”

同时,他调高顺自合肥北上,屯兵淮阴,形成对徐州的军事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