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能指南,"
赵禥递过一个刻有方位的木盘。
赵禥不知何时走了过来。
"婉儿在盘底刻了二十西向,配合罗盘使用,误差不超过半度。"
他想起史料中郑和下西洋的罗盘,心中涌起一阵激动。
传朕旨意:命苏婉儿为水师司南监正,即刻量产指南针!"
"陛下!"
李玥捧着密报闯入,纸角还带着水渍。
"贾似道买通了水师副将张弘范,说指南针 ' 乱了地脉风水 ',煽动将士抵制!"
赵禥猛地起身。
"张弘范?他父亲张柔可是降元的叛将!"
他想起张弘范后来在崖山逼死陆秀夫的记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传朕旨意:备船,朕要亲自去水师营地!"
......
辰时
水师码头。
张弘范正带着一群将领围堵苏婉儿等人。
他身着绣金,战袍声音盖过风雨。
"兄弟们!这铁针乱了阴阳风水,用了它,出海必遭海难!"
"张副将此言差矣!"
苏婉儿抱着一箱指南针走出,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襟。
"昨日我己用指南针在钱塘江口试航,浓雾中仍能精准靠岸!"
张弘范冷笑一声,夺过指南针扔在地上。
"妖言惑众!祖宗传下的观星术不用,偏信这铁疙瘩?"
他指向远处的龙王庙。
"你们忘了去年用新船出事的弟兄们吗?就是因为坏了风水!"
围观的水兵们窃窃私语,有人开始动摇。
就在此时,赵禥的龙船破浪而来,皇帝身着戎装,站在船头。
"张弘范,你在何处学的 ' 风水 '?"
张弘范惊得跪倒。
"陛下恕罪!末将... 末将是为将士们着想..."
"着想?"
赵禥走到指南针前,捡起擦净,
"你父亲降元时,可曾为大宋着想?"
他将指南针递给身边的老船工林大海。
"林师傅,你说,是观星可靠,还是这指南针可靠?"
林大海颤抖着接过指南针,看着磁针稳定的指向。
"陛下... 这针... 真的指着南..."
巳时三刻。
赵禥亲自登上 "破浪号",命苏婉儿演示指南针用法。
张弘范被迫随行,脸色比甲板的青苔还难看。
"启碇!"
赵禥一声令下,龙船驶入浓雾弥漫的钱塘江。
苏婉儿站在罗盘旁,根据磁针调整航向,船身稳稳穿过暗礁区。
"陛下,"
张弘范突然大喊。
"前面就是 ' 鬼门礁 ',观星术都难辨方向!"
赵禥冷笑一声,示意苏婉儿继续。
只见指南针的磁针微微晃动,最终指向东北方。
苏婉儿下令转舵,片刻后,龙船果然避开了水下的暗礁。
老船工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甚至跪地磕头。
"陛下圣明!这指南针真是神了!"
张弘范面如死灰,突然拔出佩剑刺向指南针。
"妖器惑众!"
"大胆!"
赵禥一脚踹倒张弘范,连发弩瞬间抵住他咽喉。
"贾似道给了你多少好处?说!"
张弘范瘫倒在地。
"贾... 贾太师说,若抵制成功,让末将当水师都统..."
午时的帅帐内,赵禥将张弘范的供词拍在案上。
李玥呈上抄没的贾府密信,信中用矾水写着 "破坏水师利器,许以高官厚禄"。
"陛下,"
文天祥愤然道,
"张弘范父子都是汉奸,岂能容他!"
"不仅要杀张弘范,"
赵禥眼中寒光闪烁。
"还要查抄所有与贾似道勾结的水师将领!"
他想起苏婉儿在雨中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阵暖意。
"传朕旨意:苏婉儿发明指南针有功,赏黄金百两!指南针即刻装备所有水师船只!"
苏婉儿闻言一怔,随即福身道:
"谢陛下隆恩。"
她想起无数个日夜的试验,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谢什么,"
"该谢的是朕。有了指南针,水师就能走出近海,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
黄昏时分,赵禥站在码头上,看着水兵们争相领取指南针。
苏卿正在教一个年轻水兵使用,她的声音在晚风中清晰传来:
"记住,磁针永远指着南方,那是家的方向..."
"陛下,"
李玥捧着新到的密报,
"贾似道在天牢听说指南针推广,气得撞墙了。"
赵禥闻言大笑。
"让他撞!朕要让他知道,大宋的水师,从此不再靠天吃饭,而是靠这小小的指南针,靠万千将士的决心!"
苏婉儿听到笑声,抬头望向赵禥,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
她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不仅提升了水师的战力,更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为大宋开启了海疆的新篇章。
而此刻的天牢里,贾似道瘫倒在粪桶旁,眼中充满了怨毒。
他知道,赵禥又一次挫败了他的阴谋,
而他妄图通过风水迷信阻挠改革的手段,也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赵禥站在船头,看着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心中充满了豪情 。
有了这样的利器和人才,何愁元军不灭,何愁大宋不兴!
......
临安城的暮秋阳光透过垂拱殿的雕花窗棂,在御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赵禥将一份烫金的《军工专利条例》推到案前。
朱笔圈注的 "民间匠人研发新器,可获朝廷专利保护" 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案几旁,苏婉儿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枚新式弩机零件。
零件表面的螺旋纹路在光线下折射出金属特有的冷芒。
"陛下,这是民间匠人李三研发的可拆卸弩弦,"
苏卿的声音里带着兴奋。
"更换时间从原本的一炷香缩短到了半盏茶。"
她指向零件接口处的卡槽设计。
"若推广开来,前线将士的弩箭更换效率能提升三倍。"
赵禥拿起零件,指尖触到冰冷的金属,心中却涌起一股热流。
"好!传朕旨意,即刻授予李三 ' 神工 ' 专利,赏银百两,其技术纳入军器监量产名录。"
他想起史料中宋代发达的手工业,却因缺乏专利保护而技术外流,不禁加重了语气。
"告诉天下匠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朕绝不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