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赵康每天都很充实。可是身处异乡的前西夏皇帝李乾顺每天都生活在复国的念想之中。
救走西夏皇帝李乾顺的部队属于青唐吐蕃王国。
青唐吐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时期。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割据,战乱频仍,致使中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进入三国时代,又历经数十年的分裂对峙,战火始终未熄。为补充人口,北方的曹魏政权在统一北方后,除持续攻打南方的东吴和蜀汉政权外,也积极向北方拓展势力。击败北方游牧民族后,便将这些游牧民族迁徙至中原地区,以弥补中原因战乱而损失的人口。
之后,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延续了这一政策。然而,西晋后期,司马氏家族内部数位王爷争权混战,使得内迁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趁机迅速崛起。这些游牧民族崛起后,一举灭掉了西晋。西晋残余势力南渡,建立东晋王朝,而北方崛起的游牧民族则纷纷建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青唐的先祖,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后被内迁至中原北方。该部落首领名叫慕容青唐,他本是鲜卑慕容部落单于之子,但因是庶出,无法继承单于之位。于是,慕容青唐便带领自己的部众分家,向西迁徙。他们先抵达内蒙古阴山地区,随后又南下至祁连山地区,并在此定居下来。
慕容青唐初到祁连山时,整个部落人口不足万人,势力较为弱小。既然己经独立发展,继续沿用慕容部落的名称己不合适,于是,从此时起,该部落以慕容青唐的名字命名,改称青唐部落。
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青唐部落在祁连山地区繁衍发展,人口不断增多,逐渐壮大为一个大部落。与此同时,中原地区先后历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以及隋朝等多个历史时期。到隋朝时,青唐己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颇具实力的游牧政权。其势力范围西至新疆今县,东达青海湟源县,南抵祁连山,北至昆仑山,这些区域均为青唐的牧区。
随着青唐的日益强大,与中原王朝的冲突不可避免。隋文帝在位时,青唐多次侵扰隋朝边境,隋军也多次出兵攻打青唐。但因青唐地域广阔,每当隋军主力抵达,青唐便撤退,隋军一撤,他们又继续进犯。几番交战下来,隋朝未能解决这一西北劲敌,反而被青唐占据了不少边境土地。
隋文帝去世后,杨广即位,隋朝统治逐渐走向崩溃。此后近二十多年间,隋朝覆灭,唐朝兴起,中原地区完成了一次朝代更迭。唐朝成功击败青唐部落主力。后来,青藏高原上的众多吐蕃部落与青唐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宋朝时期的青唐吐蕃。
如今,青唐吐蕃的天下,由慕容阿里谷执掌。
此人绝非池中之物,此前那场救援李乾顺的行动,险些就让赵康断送在了西夏。此时西夏境内刚刚收复,局势不定。
赵康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决定先遣使者前往青唐吐蕃,向慕容阿里谷提出要求,交出李乾顺。
大宋使者是鸿胪寺卿方又镜。此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外交经验尚算丰富。他带着一支二十人的队伍,踏上了前往吐蕃首府逻些城的艰难旅程。这一路,山高水长,道路崎岖,烈日高悬时,他们在滚烫的沙石路上艰难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衫;夜幕降临时,他们又在荒郊野外风餐露宿,警惕青藏高原潜在的危险。
最终,他们抵达了逻些城。然而,慕容阿里谷对待他们的态度极为冷淡,仿佛他们并非是使节,而是一群无关紧要的路人。但方又镜心中明白,这不过是对方的下马威罢了。
宋朝的这支使节队伍,看似普通,实则暗藏乾坤。二十人里,一半来自鸿胪寺,负责外交礼仪等事务;另一半则来自军情司,他们一路上不动声色地收集着军事情报。从吐蕃军队的布防,到粮草的储备,他们都暗暗留意,为可能到来的外交失败,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三日后,慕容阿里谷终于在一座偏殿接见了方又镜。这座偏殿,虽比不上主殿的金碧辉煌,却也透着一股威严。方又镜稳步走入殿中,神态自若,双手捧着国书,恭敬地递向慕容阿里谷,言辞恳切地说道:“阿里谷国王,此乃我大宋皇帝陛下的国书,望国王过目。陛下希望贵方能将李乾顺送至宋国。”
慕容阿里谷坐在高大的红色木椅上,身形慵懒,犹如一只蛰伏的猛兽。他伸手接过国书,随意地瞥了几眼,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随后手一扬,国书便重重地落在了地上。
方又镜见状,心中猛地一震,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不过瞬间,他便恢复了平静。他深吸一口气,目光真诚地看着慕容阿里谷,再次说道:“阿里谷国王,请您慎重考虑我皇的请求。李乾顺挑起战火,致使无数百姓生灵涂炭,实乃战争罪人。将其送回大宋,也算是为两国百姓的安宁着想。”
慕容阿里谷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在胸前,懒洋洋地说道:“夏国皇帝早己去往大食,不在我这吐蕃境内。你若不信,大可自行去查。”
方又镜微微抬头,看了眼慕容阿里谷的眼睛,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探寻真假,然而对方的眼神深邃如渊,让人捉摸不透。无奈之下,方又镜只好强颜欢笑,与慕容阿里谷寒暄了几句,便告辞离开。
当晚,方又镜一行人回到居所。
众人都在默默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国复命。
方又镜坐在桌前,思考着今日与慕容阿里谷的会面。
突然,门口传来一阵整齐而又沉重的脚步声。一名军情司的士兵反应迅速,立刻奔出大门查看。只见月光下,上百名全副武装的吐蕃军将他们的居所团团围住。士兵们手持长刀,寒光闪烁,眼神中透着敌意。
方又镜得知情况后,立刻起身出门,与对方的首领交涉。那首领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眼神冰冷地说道:“我们接到消息,要追查间谍。你们宋国使团暂时不能离开逻些城,要等到查清楚才能走。”
方又镜心中明白,这不过是个借口,他们分明是被软禁了。
他强压心中的怒火,镇定地说道:“我等乃大宋使节,身负外交使命,岂会是间谍?还望将军明察。”
然而,那首领根本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重复着那句话。
方又镜无奈,只得返回房中。他看着桌上那些记录着重要情报的文件,心中暗自叫苦。犹豫片刻后,他咬了咬牙,将文件一份份投入火炉中。火苗舔舐着纸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此时,房间里的其他成员也都面色凝重;军情司士卒默默地收拾着武器,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危险。
在这被围困的居所中,方又镜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思绪万千。
而在逻些城的另一处,慕容阿里谷正坐在自己的书房中,脸上挂着一抹神秘的笑容。他的侍从站在一旁,低声说道:“大王,我们这般软禁宋国使团,会不会引发两国战争?” 慕容阿里谷冷笑一声:“战争又如何?大宋刚平夏国,他们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况且,我们吐蕃也并非软弱可欺。那李乾顺,我自是不会轻易交出去。他对我还有大用。”
侍从微微点头。
夜深了,逻些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只有那使团居所周围,吐蕃军的巡逻声不时响起。方又镜望着窗外那漆黑的夜空,心中默默祈祷着能有转机出现。他知道,这场外交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们,正处在这场风暴的中心,生死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