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边境烽烟

大齐春秋 垂死的吉他手 4934 字 2025-07-08 17:38

齐国的北部边境突然紧张了起来。

齐国的北部一首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繁衍了数百年,一首被周室视为蛮夷,不服教化跟华夏的诸侯国经常爆发摩擦,只要胡人部落发生天灾,他们就会南下侵扰列国卫国、晋国、燕国都不胜其扰。

如今,草原大寒,牛羊牲畜大量冻死,就连牧草都几乎都绝迹了,为了生存,山戎等各部落只得联手南下,此次,他们的目标是齐国。

在文明的程度上,作为农耕文明的齐国,肯定比山戎要先进的多;但在武力上,种地的,哪能打得过骑马的呢?

尤其,山戎在战场上,根本与华夏不一样,他们毫无规则可言,什么列阵了,雷鼓了,口号了,都没有,他们就是一味地骑着马冲锋,见人就砍,见女人就抢,见财物就掠。华夏列国万分苦恼。

原本,周王室强盛的时候,出现此类事件,都是周天子为天下诸侯主持公道,联合多国一起出兵,而这,也都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是周昭王时期,带着多国征讨东夷。

而如今,周天子自保都成问题了,显然己经望而兴叹了。

火烧眉毛了,齐公禄甫赶紧召集国内大臣商量抵御事宜。按实力来讲,齐国算是大国了,实力和文明程度远超山戎,但是,奈何齐国作为老牌的诸侯国,受周王朝的分封制影响极大。

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天子分封诸侯建国,诸侯在自己的国家里分封自己的子孙以及工臣或者大夫,大夫再往下分封士。

演变了这么200多年,别看高高在上的天子或者诸侯,都是虚架子,事实上真正的权力没多少。

你作为一个天子或者诸侯,你得找人办事吧,别人把事办好了,你得赏赐吧。今天赏一块土,明天赏一块砖,后天赏一个奴隶,久而久之,下面的贵族或者大夫往往比上面的领导混得好。终于等到你没得封赏的时候,那么就离翻脸不远了。

这个现象,周王室是如此,列国诸侯也是如此,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很多诸侯国的大夫都被自己的管家架空的差不多了——都犯着同一个病。

此时,摆在齐公禄甫面前就有两个致命的困境——其一,自己手中的军队寥寥无几,大部分军力都在国氏和高氏手里;其二,自己作为一国国君,能拿出的财物真的很有限,没有财物,哪来的粮草,哪来的兵士?

哦,对了,这里的兵士,真的是“士”。

前面说过,士的阶层就是没落的贵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贵族,是天子、诸侯之下西民里唯一一个可以翻身的阶层。

那个时代,领兵的都是贵族,打仗的士兵,都是“士”这个阶层的,换句话说,你如果是农、工、商的身份,连上阵打仗的机会都没有——战争是“士”这一阶层的荣耀。

打仗的时候,作为诸侯国君主,领自己的兵,贵族大夫也各自领自己的兵,就像合作似的。

打了胜仗还好,有战利品可分。

如果败了,背锅的一般都是诸侯君主,一个坚强的理由——不修君德,妄自发动战争,久而久之,诸侯的权威就越来越小,很多诸侯国都是如此没落的。

齐国此时最大的两个贵族就是国氏和高氏,这两家也是齐国的宗室,在分封制之下,经过数代经营,其实力己经超越了齐公,简单来讲,齐公要做什么事情,必须要听一下这两家的建议。

在朝堂之上,齐公焦急地问计于诸位大夫。

国氏上前说:“君上,山戎来侵,我等必定会拥护君上为国死战。只是,以我一国之力,恐难以抵挡那些蛮族的骑兵啊。”

麾下大臣,都纷纷点头,继而交头接耳。

高氏站出来,说:“君上,我们可以联合其他侯国,说到底,山戎之患,并非我一家之患,如果我们遭了难,那么以山戎的贪婪,日后,其他列国必定也会深受其害。”

齐公眼睛一亮:对啊,这可不是我一家之事。但是,又一个问题出来了,那就是,邀请哪些国家呢?

齐公把疑虑说了出来。

解决方案,是高氏提出来的,自然这个方案也得要高氏来解决,齐公看向高氏,众位大臣也看向高氏。

高氏略加思索了一下,便说:“君上,鲁国在我们南边,山戎一旦冲破我们,鲁国也必受其难。何况,鲁国作为周王室在东方的代言人,他有帮助周室维护诸侯国安全的义务,况且,二公子的母亲就是鲁国宗室之女,有替天子行使的义务,再加上两国的姻亲关系,相信应该不难。”

在场所有人都恍然大悟似得点着头附和着。

进而,高氏又陷入了沉思,紧锁双眉。

齐公看出来了,又说:“只鲁国一国,怕是不足以抵御山戎吧。”说完,又看向高氏。

高氏说:“如今,中原实力最强的就是郑国,其由于数十年前迁都中土,得国不正,但,在其三代巧妙的运作之下,护送天子建立新都,加之在朝中又担任大夫一职,其实力可谓是不可一世。我们可以请郑国助我们一臂之力。”

国氏赶紧上前说:“只是,郑国前段时日才跟天子发生了冲突,不仅射伤了天子,还按着天子的头皮搞了个互相质子,如此无视天子之人,会助我们吗?”

高氏摇头笑着解释道:“正是发生了以上那些事情,郑伯才会帮助我们的。郑国实力再强,他也是诸侯,天子再弱,天子仍在。你猜他为何在射伤天子之后,却放了天子一马?他正是在也在为自己找台阶下嘛。我们如今要他来匡扶华夏,正好是个台阶,他不仅为自己射伤天子找到台阶,还能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他一定会出手相助的,另外,他的嫡长子公子忽不是在周室质押着嘛,我与郑国祭仲颇有交情,而祭仲在郑国作为大夫也是有话语权的。我会游说他借口叫公子狐带兵助我们击退山戎,这在天子方面是为了维护周室,天子不会拒绝,在郑伯这一方面,自己最疼爱的嫡长子回来了,何乐而不为呢,况且我们还可以。。。。。。。”高氏说到这里,看了看左右,没有再说下去了。

齐公明白有些话不宜当面说出,便遣散了朝会,把高氏和国氏单独留了下来。

齐公说:“此刻,己经没有外人了,高卿,你首话首说吧。”

高氏微微一笑,说:“郑国公子忽还未成亲,我们何不跟郑国结为姻亲,一来,解决宗室里的那桩丑事,一劳永逸,二来,与郑国联姻成功,对我齐国必定大有增益。”

齐公缓慢地点了点头,国氏哈哈大笑,说:“高兄,你果真是我齐国的智囊啊。”

齐公说:“就按高卿说的办。接下来,你出使郑国,那么鲁国要谁去呢?”

高氏说:“二公子纠,作为鲁公的外甥,去看看自己的舅舅,这理由如何?”

齐公一拍脑门:“高卿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