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启用新人改变战局

穿越崇祯 沙漠里的种子 8124 字 2025-04-08 13:18

林宇在深入了解朝廷局势和各方势力的这段日子里,每日都在御书房中翻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疏,与大臣们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密谈。他的眉头时常紧锁,内心满是对大明现状的忧虑,但同时,也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努力寻找着那一丝能够扭转乾坤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朝廷之中其实隐藏着许多被埋没的人才。这些人或是因为朝中党争,或是因为缺乏机遇,而一首得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其中,孙传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孙传庭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子集,对兵法更是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睿智。早年,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顺利考取了功名,踏入了仕途。然而,在那个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他因为不愿依附于任何一方势力,而遭到了排挤和打压。尽管他有勇有谋,善于用兵,却始终只能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担任小官职,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林宇在查阅官员资料时,偶然看到了孙传庭的履历和他所写的一些关于军事战略的文章。他被孙传庭的才华和见解所深深吸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想要重用他的想法。于是,他立即下令召见孙传庭。

这一日,孙传庭接到皇帝召见的旨意时,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终于有机会能够面见皇帝,展示自己的才华;紧张的是,不知道皇帝召见自己所为何事。他急忙换上了一身整洁的官服,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皇宫。

当孙传庭踏入御书房时,他看到林宇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批阅着奏疏。他连忙跪地行礼,说道:“臣孙传庭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林宇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走到孙传庭面前,亲自将他扶起,说道:“孙爱卿平身。朕今日召见你,是有要事相商。”

孙传庭站起身来,恭敬地站在一旁,说道:“陛下但有所命,臣万死不辞!”

林宇看着孙传庭,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说道:“朕近日翻阅官员资料,看到了爱卿的履历和你所写的文章,深知你是个人才。如今大明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肆虐,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可谓是危在旦夕。朕希望你能为朕分忧,带领军队平定农民起义军和后金的威胁。”

孙传庭听了林宇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了解自己,还对自己寄予了如此厚望。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跪地叩首,说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臣虽不才,但愿意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林宇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好!朕相信爱卿的能力。朕决定任命你为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统领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军队,负责平定农民起义军。你有什么要求,尽管向朕提出。”

孙传庭感激涕零,说道:“陛下如此重用臣,臣无以为报。臣只希望陛下能够给予臣一定的自主权,让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战术。同时,还希望陛下能够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物资和装备,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林宇说道:“爱卿放心,朕会全力支持你的。只要是为了平定叛乱,保卫大明,朕会满足你的一切合理要求。”

孙传庭再次叩首谢恩,说道:“陛下圣明!臣一定会尽快整顿军队,制定作战计划,争取早日平定农民起义军。”

林宇拍了拍孙传庭的肩膀,说道:“朕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你回去之后,好好准备一下,尽快赴任。”

孙传庭领命后,便告辞离开了御书房。他心中充满了斗志和信心,决心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为大明的中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孙传庭,林宇还在继续寻找其他有才能的官员。他深知,要想挽救大明,仅凭一个孙传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共同努力。

他开始在朝廷中广泛地打听和了解,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官员们的信息。他还亲自与一些官员进行交谈,考察他们的才能和品德。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名叫卢象升的官员。卢象升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而且为人正首,忠诚爱国。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同时,他对军事也有一定的研究,曾经多次组织地方武装抗击农民起义军,取得了不少胜利。

林宇得知卢象升的情况后,立即召见了他。在御书房中,林宇与卢象升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他发现卢象升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而且对国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林宇对卢象升说道:“卢爱卿,朕听闻你武艺高强,又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如今大明局势危急,朕希望你能为朕效力,统领军队抗击后金。”

卢象升毫不犹豫地说道:“陛下,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后金屡屡侵犯我大明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臣对他们恨之入骨。臣一定会带领军队,奋勇杀敌,保卫大明的领土和百姓。”

林宇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好!朕任命你为宣大总督,负责宣府、大同、山西等地的军务,抵御后金的入侵。你要与孙传庭相互配合,共同为大明的安危而努力。”

卢象升跪地谢恩,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与孙传庭大人紧密配合,共同抗击外敌。臣会加强军队的训练和防御,确保后金无法越过防线一步。”

林宇又说道:“如今朝廷财政紧张,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可能会有所不足。你要想办法开源节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卢象升说道:“陛下,臣明白。臣会在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开支。同时,臣也会积极组织军队进行屯田,以增加粮食的供应。”

林宇对卢象升的回答非常满意,他鼓励卢象升道:“朕相信你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你要大胆地去做,有什么困难随时向朕汇报。”

卢象升领命后,便离开了御书房。他回到家中,立即开始着手准备赴任的事宜。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也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除了孙传庭和卢象升,林宇还提拔了一些其他有才能的官员。他任命杨嗣昌为内阁首辅,负责处理朝廷的政务。杨嗣昌足智多谋,善于统筹规划,他提出了“西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试图对农民起义军进行全面围剿。

林宇觉得杨嗣昌的战略有一定的可行性,便支持他实施这个计划。同时,他也提醒杨嗣昌要注意战略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术。

他还提拔了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负责辽东地区的军务。洪承畴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曾经多次在辽东战场上与后金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林宇希望他能够加强辽东地区的防御,阻止后金的进一步入侵。

林宇将这些有才能的官员安排到了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他相信,只要启用这些新人,大明就有希望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向中兴之路。

然而,林宇的这些举措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朝中的一些老臣对他提拔新人的做法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新人资历尚浅,缺乏经验,难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而且,他们担心新人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其中,东林党的一些官员表现得尤为激烈。他们联合起来,向林宇进谏,反对他提拔孙传庭、卢象升等新人。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说什么“朝廷用人当以资历为重,不可轻易提拔新人,以免误国误民”。

林宇听了他们的话,心中十分不悦。他知道这些人是出于私心,害怕新人抢了他们的风头。他严肃地说道:“如今大明危在旦夕,朕需要的是有才能、有担当的官员,而不是只看重资历的庸才。孙传庭、卢象升等新人有勇有谋,他们是挽救大明的希望所在。朕启用他们,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东林党的官员们听了林宇的话,虽然心中不满,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对。他们只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试图寻找机会诋毁这些新人。

面对朝中老臣的反对和质疑,林宇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他深知,要想实现大明的中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大胆启用新人。他对那些被提拔的新人说道:“朕知道你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朕相信你们的能力。你们要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让那些质疑你们的人闭嘴。”

孙传庭、卢象升等新人听了林宇的话,深受鼓舞。他们表示一定会不负皇帝的期望,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孙传庭回到陕西后,立即开始整顿军队。他首先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淘汰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招募了一批年轻力壮、有战斗经验的新兵。他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士兵们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

同时,他根据陕西的地理环境和农民起义军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决定采取分兵合击、各个击破的战术,先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农民起义军中实力较弱的队伍,然后再逐步扩大战果。

卢象升在宣大地区也积极开展工作。他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工事,修建了许多堡垒和烽火台,以提高预警能力。他还组织军队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提高了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他深知后金骑兵的厉害,为了应对后金的进攻,他专门训练了一支火器部队。他引进了先进的火器技术,制造了大量的火炮和火枪,装备到了军队中。

杨嗣昌在朝廷中积极推行“西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他协调各方力量,对农民起义军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他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要求他们积极配合军队的行动,共同围剿农民起义军。

洪承畴在辽东地区也加强了防御。他加固了城墙,增加了兵力部署。他还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抵御后金的入侵。

在林宇的领导下,这些新人官员们各司其职,积极开展工作。他们的努力逐渐取得了成效。孙传庭率领军队在陕西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起义军的发展势头。卢象升在宣大地区成功地抵御了后金的多次进攻,保卫了边境的安全。杨嗣昌的“西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也让农民起义军陷入了困境,许多起义军队伍被迫分散逃窜。洪承畴在辽东地区的防御也让后金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看到这些新人官员们的出色表现,朝中的一些老臣也逐渐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他们开始认识到,林宇启用新人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们对这些新人官员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反对和质疑,转变为了支持和赞赏。

林宇看到自己的决策取得了成效,心中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大明的中兴之路还很漫长,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相信,只要有这些有才能、有担当的官员们共同努力,大明一定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昌盛。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带领这些新人官员们,继续为大明的中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