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堂争议起
崇祯皇帝(主角穿越后)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底下的群臣。今日早朝,他要提出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科举制度改革。
“诸位爱卿,朕今日召集大家,是想商议科举制度改革一事。如今我大明面临内忧外患,急需实用型人才,而现行的科举制度以经义取士,所选拔之人多是擅长诗词文章,于治国理政、军事谋略等实际事务却所知甚少。朕欲对科举进行改革,增设实用科目,选拔真正能为我大明所用的人才。”崇祯皇帝缓缓说道。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东林党人钱谦益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自隋唐以来,经义取士己行之千年,为我朝选拔了无数贤才。若贸然更改,恐动摇国本,还望陛下三思。”
他身旁的几位东林党官员也纷纷附和,认为科举制度不可轻易变革,否则会破坏传统的人才选拔体系。
而一些年轻官员和曾被崇祯提拔的新人则站出来支持改革。孙传庭出列道:“陛下英明,如今局势紧迫,我朝需要懂军事、懂经济、懂水利等各方面实用技能的人才。现行科举培养出的官员,面对内忧外患往往束手无策。改革科举,势在必行。”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崇祯皇帝皱起眉头,心中有些不悦,但他知道此事急不得,需要慢慢说服众人。
这时,苏瑶——一位颇具才学和见识的女官,在后宫听闻了早朝关于科举改革的争议后,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深知崇祯皇帝改革的决心和意义,决定找机会向崇祯进言。
2. 苏瑶进言
苏瑶精心准备了一番,在崇祯皇帝批阅奏章时,她得到了面见的机会。
“陛下,臣妾听闻今日早朝关于科举改革之事争议颇多。臣妾以为,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且有一些想法想与陛下分享。”苏瑶盈盈一拜,轻声说道。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的笔,饶有兴趣地看着她:“哦?苏瑶,你且说说看。”
苏瑶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科举改革可循序渐进。首先,可以在保留传统经义科目的基础上,增设实用科目,如军事谋略、经济管理、水利工程等。对于新科目,可以先进行小规模试点,让考生自愿选择报考。这样既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对声浪,又能逐步选拔出实用型人才。”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觉得苏瑶的建议很有道理。苏瑶接着说:“再者,对于新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要制定详细且合理的规则。比如军事谋略科目,可以考察考生对兵法的理解、对实际战例的分析以及应对不同战局的策略等。”
崇祯皇帝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对苏瑶的见识大为赞赏:“苏瑶,你所言极是。朕会考虑你的建议,逐步推进科举改革。”
3. 试探各方态度
崇祯皇帝决定先试探一下各方对科举改革的态度。他让孙传庭等支持改革的官员在朝堂之外与其他官员私下交流,宣传科举改革的好处。
孙传庭找到一些中立官员,耐心地解释道:“如今我大明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科举改革增设实用科目,能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
一些中立官员听后,开始动摇了原本的立场,觉得科举改革或许真的是一条出路。
而东林党人则加紧了反对的步伐。钱谦益等人私下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他们认为科举改革会打破他们的利益格局,新选出的实用型人才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我们绝不能让科举改革成功。一旦实用科目设立,那些出身寒门、擅长实际技能的人进入朝廷,我们东林党在朝堂的影响力必将受到冲击。”钱谦益忧心忡忡地说道。
他们决定联合一些保守派官员,向崇祯皇帝上书,陈述科举改革的种种弊端。
4. 上书风波
几天之后,崇祯皇帝收到了东林党等保守派官员联名上书。奏疏中言辞激烈,称科举改革是“离经叛道”之举,会破坏祖宗成法,导致天下大乱。
崇祯皇帝看着奏疏,心中有些恼怒。他将奏疏扔在桌上,对身边的太监说道:“这些人只知道死守旧制,全然不顾我大明的危局。”
苏瑶得知此事后,再次来到崇祯皇帝身边。她安慰道:“陛下莫要动怒,这些人反对也是意料之中。如今之计,陛下可以召集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官员进行一场辩论,让双方在朝堂上各抒己见,以理服人。”
崇祯皇帝觉得苏瑶的建议甚好,便下旨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辩论。
5. 朝堂辩论
辩论之日,朝堂上气氛紧张。支持改革的孙传庭等官员和反对改革的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各坐一方。
孙传庭率先发言:“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农民起义不断,后金侵扰边境,国家急需懂军事、懂经济、懂民生的人才。现行科举选拔出的官员,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科举改革增设实用科目,是为了选拔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挽救我大明于水火之中。”
钱谦益冷笑一声,反驳道:“孙大人所言差矣。科举以经义取士,是为了选拔出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道德学问乃治国之本,若只注重实用技能,而忽视道德修养,选拔出的人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危害国家。”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得不可开交。支持改革的官员列举了许多实际例子,说明实用型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而反对改革的官员则强调传统经义的不可替代性。
苏瑶在一旁仔细聆听着双方的辩论,心中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改革。当辩论陷入僵局时,苏瑶向崇祯皇帝示意,得到允许后,她站了出来。
“诸位大人,科举改革并非要废除传统经义科目,而是在其基础上增设实用科目。道德学问固然重要,但在如今的局势下,实用技能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在选拔人才时,兼顾道德和才能。比如在新科目考试中,也可以设置道德品行的考察环节。这样既能保证选拔出的人才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瑶的一番话,让双方都陷入了沉思。
6. 初步成效与阻力
经过这场辩论,朝堂上支持科举改革的声音逐渐增多。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开始倾向于改革,认为苏瑶提出的兼顾道德和才能的选拔方式是可行的。
崇祯皇帝趁热打铁,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进行科举改革试点。他挑选了几个受农民起义影响较小、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增设军事谋略、经济管理两个实用科目。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试点地区,一些传统的文人对新科目嗤之以鼻,认为这些科目是“奇技淫巧”,不屑于报考。而一些寒门子弟虽然对新科目感兴趣,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报考的人数也不多。
东林党人趁机在背后煽风点火,散布谣言,说科举改革是崇祯皇帝的“荒唐之举”,会导致国家混乱。一些地方官员也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执行力度不够。
7. 苏瑶助力推广
苏瑶得知改革试点遇到的困难后,主动向崇祯皇帝请缨,前往试点地区推广科举改革。
她来到试点地区,首先召集当地的文人墨客和学子,举办了一场讲座。在讲座上,苏瑶详细介绍了科举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以及新科目的考试内容和发展前景。
“诸位学子,如今我大明正处于危难之际,国家需要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挺身而出。科举改革增设实用科目,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你们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军事谋略,你们可以保家卫国;学习经济管理,你们可以改善民生。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苏瑶的一番话,打动了许多学子的心。
她还亲自走访了一些寒门子弟家庭,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和指导。在苏瑶的努力下,试点地区报考新科目的人数逐渐增多。
8. 改革的深入与调整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崇祯皇帝和苏瑶等人对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他们发现,新科目考试的评判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在军事谋略科目中,对于考生的实际作战能力很难进行准确的评估。苏瑶提出,可以增加一些实战模拟环节,让考生在模拟战场中展示自己的指挥才能。
在经济管理科目中,对于考生的经济政策分析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也不够全面。于是,他们决定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内容。
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报考新科目,崇祯皇帝下旨对报考并通过新科目考试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如优先录用、给予奖学金等。
9. 保守派的最后挣扎
东林党人看到科举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心中十分焦急。他们决定进行最后一次挣扎,联合更多的保守派官员,向崇祯皇帝施压,要求停止科举改革。
他们在朝堂上哭诉,称科举改革破坏了祖宗成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一些老臣甚至以辞官相威胁。
崇祯皇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改革的决心从未动摇。苏瑶在一旁安慰他:“陛下,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让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那些反对的声音自然会消失。”
崇祯皇帝坚定地点点头,对东林党等保守派官员说道:“朕意己决,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你们若真心为我大明着想,就应支持改革,而不是一味地反对。”
10. 改革曙光初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科举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新科目考试中,选拔出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在军事方面,一些通过军事谋略科目考试的人才被派往前线,为明军出谋划策,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在经济方面,学习经济管理的人才提出了一些改善地方经济的建议和措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朝堂上支持科举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弱。崇祯皇帝看到改革初见成效,心中十分欣慰。他对苏瑶说道:“多亏了你的建议和帮助,科举改革才能顺利推进。有你这样的贤才相助,我大明中兴有望。”
苏瑶微笑着说道:“陛下英明果断,改革是大势所趋。臣妾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相信科举改革全面推行后,我大明定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走向繁荣昌盛。”
随着科举改革的逐步深入,大明王朝仿佛迎来了一丝曙光,一场中兴的希望正在悄然升起。而崇祯皇帝和苏瑶等人,也将继续为了大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