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2 章 借力救东吴

陆逊闻曹魏于庐江一带大举增兵,心下思忖,此乃破局之机,遂疾书一封,遣快马送至建业呈与孙权。

书中言曰:“主公,今曹魏于庐江大规模增兵,此诚天赐良机。曹魏此举,或有联我之意。臣以为,主公可速遣能言善辩之士,往与曹魏将领会面。许以厚利,邀其兵马入庐江。待彼我合兵一处,共赴江夏,解其围困。”

“若此番战局顺遂,我军士气大振,可趁势南下,进击豫章。豫章一得,我江东之地更为稳固,且能扩充实力。而江夏之围既解,此处兵马便可腾出手来,配合曹魏豫州之师,齐力谋取荆州。荆州乃天下之腹,得之,则进可攻、退可守,于我东吴霸业,裨益甚大。”

“此举虽存风险,然当此危急存亡之秋,若能与曹魏携手,或可扭转乾坤。一则可解江夏之危,二则有望拓展疆土。望主公深思熟虑,早做决断。臣陆逊愿效犬马之劳,为主公鞍前马后,成就大业。”

孙权展信详阅,反复思忖陆逊所陈之策,深知此计关乎东吴兴衰。

若能与曹魏通力合作,或可打破当前困局,实现霸业宏图;然与曹魏联合,亦需小心谨慎,防其暗怀叵测之心。

孙权权衡利弊,召集众臣商议,共商应对之策,东吴之命运,在此一举。

孙权聚群臣共议陆逊之策,张昭率先站出,拱手而言:“主公,陆逊之议,实乃当下破局良策。曹魏于庐江增兵,此为契机。若与之合兵,先解江夏之围,进而谋取豫章、荆州,东吴霸业可期。

且今东吴受困,单靠自身,难敌蜀汉。与曹魏携手,可借其力,扭转乾坤,望主公勿疑,速行此计。”

言罢,顾雍面露忧色,出班奏道:“主公,张公所言虽有道理,但此事亦有诸多隐患。曹魏向来野心勃勃,此番相助,恐非真心。

若我军引其兵马入庐江,无异于引狼入室。待破蜀汉后,曹魏或反戈相向,届时我东吴危矣。

再者,合兵之后,指挥调度恐生分歧,若战事不顺,易生内乱。还望主公三思,不可贸然行事。”

张昭闻之,蹙眉反驳:“顾公此言差矣。当今之势,东吴若不与曹魏联合,必为蜀汉所灭。

至于曹魏日后或有不轨,可于合作之时,多加防范。

且破蜀之后,我东吴实力亦增,岂会惧他?若因噎废食,错失良机,悔之晚矣。”

顾雍亦不退让,严肃说道:“张公,防人之心不可无。合作之事,不可不察其动机。

我东吴根基未稳,若陷入与曹魏之纷争,恐百姓生灵涂炭。不可为一时之利,而陷东吴于万劫不复之地。”

二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气氛一时紧张。

孙权端坐主位,眉头紧皱,细思二人所言。

陆逊之策虽,然顾雍所虑亦非无稽之谈。

东吴该何去何从,实难抉择,孙权陷入两难之境,须谨慎权衡利弊,方可做出决断。

桓阶见状,出列躬身奏道:“主公,张公与顾公所言皆有理。当下之计,莫若先遣能臣为使臣,往扬州、豫州与曹魏商谈合作之事。此为稳妥之法,既可探曹魏虚实,又能相机行事。”

“商谈之中,务必要据理力争,争取以我东吴为主导,曹魏居辅助之位。如此,方可掌控大局,调度自如。若不然,任由曹魏主导,恐其居心叵测,占尽便宜,届时我东吴虽解一时之困,却难免后患无穷。”

“我东吴兵精粮足,人才济济,论实力并不输于曹魏。此番合作,当以平等互利为要,切不可失了分寸,沦为附庸。待使臣归来,详述曹魏之意,主公再做定夺,方为万全之策。”

孙权听闻,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道:“桓卿所言甚善。便依你之计,速选派得力使臣前往。切要叮嘱,务必小心谨慎,以我东吴利益为重。”

言罢,众人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