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大捷的消息,快马加鞭送往成都。
破获魏国间谍网,活捉七名奸细,缴获密信布防图,这是大快人心的功绩。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成都皇宫之中。
后主刘禅坐在龙椅上,听着尚书令陈祗宣读卫将军姜维的奏报。
殿内气氛本应是欣喜的,姜维破获魏谍功劳不小。
“卫将军破敌有功,当赏!”
刘禅点头,语气带着赞许。
一旁的宦官黄皓,肥胖的脸上堆着笑。
他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圣明。姜卫将军确实立了大功。”
他话锋一转,声音压低几分:“只是……陛下可曾想过,这些魏国奸细,为何能潜入汉中如此之深?甚至连布防图都能弄到手?”
刘禅闻言微微皱眉。
黄皓继续说道:“这说明,汉中守备并非滴水不漏。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若非卫将军运气好提前察觉,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瞥了一眼殿内其他大臣,尤其是那些对姜维北伐持保留意见的保守派。
“老奴以为,卫将军虽有勇武,但在治军守备上,或许还需磨砺。”
黄皓阴阳怪气地说道。
有巴结黄皓的大臣立刻出声附议道:“黄常侍所言极是。汉中乃国之门户,岂容如此松懈?此次虽侥幸成功,但下次呢?”
“若非卫将军失察,又怎会让奸细潜伏如此之久?这是否也与铁笼山之败有所关联?”
另一名大臣也跟着发难。
他们字字诛心,将功劳变成了罪责。
成功捕获魏国间谍,反而成了姜维治军不严的证据。
他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削弱姜维的兵权和影响力。
刘禅听着这些话,脸色逐渐沉下来。
他生性多疑,又容易受人摆布。
黄皓等人一番攻讦,便在他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此事暂且搁下,容后再议。”
刘禅摆摆手道,语气中明显有些烦躁。
黄皓见目的达到便不再多言,退回原位,眼中则闪过一丝得逞的寒光。
汉中。
姜维大帐内,气氛却与成都截然不同。
王武将审讯结果呈报给姜维。
“启禀卫将军,七名魏谍嘴硬得很,但用了些手段,还是撬开了一些。”
王武沉声道。
“他们交代,此次行动是魏国司马昭亲自部署的。”
“他们的上线,是一个代号‘影’的人物,身份极其隐秘,只知道他在我大汉朝中为官!”
姜维闻言霍然起身,眼神锐利如刀。
“在我大汉朝中为官?!”
王武点头继续说道:“他们只知道这么多。‘影’每次都是单线联系,从不露面。这些间谍甚至不知道‘影’是男是女,是哪个部门的。”
“该死!”
姜维一拳砸在案几上。
这说明魏国在蜀汉朝廷内部,还有更深的布置。
这个“影”才是真正的危险人物。
宁随在一旁抱拳道:“将军,既然抓到了活口,总能顺藤摸瓜。只是这‘影’藏得太深……”
姜维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
“立刻派人将俘虏押送成都,交由尚书台会审!”
“同时,将审讯结果一并上报陛下!”
“务必强调,此次破获,全赖我军提前预警,布下陷阱。而非奸细主动暴露。”
他要将功绩坐实,堵住可能出现的悠悠之口。
然而就在他发出命令不久,一名心腹亲卫匆匆走进大帐。
“将军!成都急报!”
亲卫呈上一份文书和一封密信。
文书是朝廷的嘉奖令,对姜维破获间谍网大加赞赏。
但姜维扫了一眼,并未感到多少喜悦。
他拿起那封薄薄的密信,这是他在成都安插的心腹用特殊方式传来的。
拆开密信,姜维只看了几行,脸色便瞬间阴沉下来。
密信上详细描述了成都朝堂上发生的一切。
黄皓等人的攻讦,保守派的附和,以及刘禅的态度。
“黄常侍言,将军治军不严,导致魏谍深潜。更暗示铁笼山之败亦与其有关。”
“陛下听信谗言,己有疑虑之色。”
姜维握着密信的手青筋暴起。
他镇守汉中,抵御强敌浴血奋战,后方这些鼠辈却在趁机捅刀。
将破敌之功扭曲成失察之过,甚至将铁笼山之败也算在他头上。
这是何等的无耻,何等的恶毒!
姜维猛地将密信拍在案几上。
帐内见状众人噤若寒蝉,他们从未见过姜维如此盛怒。
“将军发生何事了?”
王武小心翼翼地问道。
姜维抬起头,双眼布满血丝。
“好啊!好一个黄皓!”
他咬牙切齿地吐出这个名字。
“前线将士以命相搏,后方却有奸佞搬弄是非!”
“他们不是想我死在战场上,就是想我死在朝堂上!”
他环顾西周,眼神冰冷而失望。
“这就是我姜维,为之肝脑涂地的大汉吗?!”
帐内一片死寂,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李狗蛋一首坐在角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他看到姜维眼中的愤怒、不甘、以及深沉的疲惫。
他知道这就是政治的残酷一面。
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有时更加阴险更加伤人。
姜维的政治经验远不如他在军事上展现出的天赋异禀。
他习惯了首来首去,习惯了用战功说话。
但在成都,战功有时反而会成为招致嫉妒的理由。
姜维跌坐在椅子上双手扶额,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
这种疲惫不是来自连续作战,而是来自内心的寒冷。
他辛辛苦苦守护着的大汉,有些人似乎并不领情。
甚至有人希望他失败,希望他倒下。
汉中的危机暂时解除,但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成都酝酿。
而这个危机远比魏国的间谍,更难以捉摸更难以应对。
黄皓这个名字,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心头。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那些想阻挠他北伐,想削弱他兵权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