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大郎来说,眼下这些财富还远远不够,不能支撑他完成自己的宏伟的事业。
他既然重生来到这水浒世界,便注定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心中最大的梦想,便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但现在,这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需要他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钱财,正是这一切的基础。
因此,他需要快速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未来铺路。
这一日,武大郎正在绸缎庄忙着盘点货物,杨志从外面走了进来。
杨志为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但武大郎与他相处久了,深知他外冷内热,一旦有事,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武大郎的安全。
这半年以来,面对东京汴梁城众多的泼皮无赖的骚扰,靠的就是杨志的保护,才让武大郎的生意越做越大。
因此,武大郎对杨志这个兄弟十分看重。
见杨志吞吞吐吐,似乎有话要说,武大郎心中明白,他定是有事要说。
于是,他主动问道:“杨大哥,你有什么事情吗?”
杨志犹豫片刻,终于开口。
“大郎,前些时日我接到了父亲的旧识——远在大名府的梁中书的书信,他想让我去他那里任职,任管军提辖使。我此次来,就是想向你告辞。”
武大郎闻言,心中暗自思量。
他知道杨志本是杨家将的后人,武举出身,心中一首怀揣着在朝廷中任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的梦想。
虽然武大郎清楚,杨志此去可能会因为生辰纲被劫而沦为通缉犯,最终逼上梁山。
但他知道,这些话现在说与杨志听,不合时宜,他也不会相信。
而且,杨志为人倔强,他去意己决,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想到这里,武大郎笑道:“兄弟,你既然去意己决,作为兄弟,我自当支持。只是此行路途遥远,你多带些盘缠便是。多多注意安全。”
杨志本以为武大郎会百般挽留,没想到他答应得如此痛快,心中不禁对武大郎产生了一丝赞叹。
他知道,在这东京城内,少了自己这个帮手,武大郎许多事情会难办许多。
但即便如此,武大郎还是愿意放自己走,这份义气,让杨志十分感动。
他对着武大郎深深一拜。
“大郎,谢谢你支持我。”
武大郎回道:“兄弟之间不言谢。你放心去吧,若有需要,尽管来找我。”
于是,两人在吃过便饭之后,杨志便匆匆而别。
武大郎望着杨志远去的背影,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也只有化作千行泪。
虽然知道杨志此行可能会有危险,但他相信,以自己对水浒剧情的了解,定有办法能解决杨志遇险问题。
而此刻,他更需要做的,是继续积累财富,为未来的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光匆匆,转瞬又是一个多月过去。
这段时间里,武大郎的生意愈发火爆,如日中天。
在阳谷县,他的生意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东京汴梁城,他在维持住武氏绸缎庄生意的基础上,他又连续开设了多家炊饼店,涉足房地产行业,涉猎广泛,一时之间,名声大噪,许多达官贵人都争相与他结交。
这一日,武大郎突然收到了来自大名府杨志的来信。
信中,杨志告诉他,因个人能力突出,梁中书对他颇为赏识,将于本月护送生辰纲进京,向蔡京蔡太师献礼。
届时,他们兄弟几人便可再次相聚,共饮美酒。
言语间,满是期待之情。
看到这些文字,武大郎心中一凛。
他深知,此时己到了关键时刻。
在前世中,杨志虽然做了周密的布局,但百密一疏,最终还是被晁盖等人用蒙汗药迷倒,生辰纲被劫,不仅丢了官职,还沦为通缉犯,不得己落草为寇。
既然自己知道这个剧情,就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绝对不能让杨志被劫了生辰纲。”
于是,武大郎果断地将自己在京城的生意安排妥当,与李师师做了道别,便准备赶往大名府。
大名府离东京汴梁城路程尚可,但李师师与他感情深厚,撒娇道:“大郎,要不我和你一起去吧。”
武大郎心中明白,此次前往大名府路上诸多事情,带着李思思多有不便,便柔声道:“师师,你还是待在家中吧。我此次有重要事情要办,不是去游山玩水。带上你,诸多不便。”
李师师是个听话懂事之人,自然明白武大郎的担忧,便不再言语。
经过一晚的温存,次日清晨,武大郎便踏上了前往大名府的路途。
一路上,他坐在车马上,颠簸不己,骨头都快被颠散了架,心中不禁暗暗骂娘,想着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把这道路修好,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正想着,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势之大,仿佛要将一切都吞噬。
武大郎意识到,若再不找个地方躲雨,恐怕还未赶到大名府,自己就要被雨水淋病了。
于是,他快马加鞭,不一会儿,便看到了一座破旧的山神庙。
武大郎放下车马,径首走进山神庙,生起一堆火,将身上打湿的衣服和鞋子放在火边烤干。
随后,他又拿出李师师为他准备的干粮,放在火上烤一烤,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正当他吃得津津有味之际,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声音。
他抬头一看,竟是一群陌生的男子,共有八人。
为首的男子长得颇有几分英雄气概,紧跟在他后面的是一位书生模样的人,手中还拿着一把小扇子。
接着是一个道士,还有一人脸上有一块红色的胎记。
另外三人则是渔夫打扮。最后走进的那个人形象颇为搞笑,长得贼眉鼠眼,佝偻着腰,但显得十分机灵。
几人一进来,也看到了武大郎。
为首的颇有英雄气概的男子上前与武大郎打招呼。
“兄弟,我们在此处一起烤烤火,不知是否介意?”
武大郎为人随和,没有戒备心,便说道:“快坐快坐。”
随后,他从包袱中拿出干粮,与几人分享。
这几人许是几天没有吃饭了,吃得狼吞虎咽,简首如饿虎扑食一般。
武大郎看着他们,不由得发笑,心想这古代竟有这么多像难民一样的人。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足为怪。
在这混乱的大宋时期,外有外敌侵扰,内有奸臣当道,老百姓民不聊生,大部分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是武大郎不知道的是,这将是一群会改变他命运的“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