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因军令状被三坛“蒙倒驴”放倒的闹剧,原本是洛阳城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很快就被更紧迫的局势掩盖——讨逆。
自黄巾起义爆发以来,大汉皇权早己跌至谷底,地方豪强割据,中央政令难出司隶。
刘辩登基后虽以雷霆手段整肃朝纲,诛杨彪、灭袁隗、夷王允九族,用“九族消消乐”震慑世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扬州刺史刘馥表面恭顺朝廷,实则暗中与袁氏残部勾结。他借司马懿之谋,以“共抗曹操”为名收留袁绍、袁术败军,甚至秘密联络江东孙氏,试图在江淮之间形成独立势力。刘馥的治理手段极具迷惑性:
经济上:大兴屯田、修水利,博得百姓赞誉,实则将税收截留用于私兵建设;
军事上:以防御孙权为名扩建水军,却将战船调往巢湖训练,避开朝廷监察;
文化上:扶持本地豪族子弟入仕,通过联姻(如与庐江周氏结亲)巩固地方网络。
刘辩曾派徐庶巡视扬州,刘馥却以“疫病流行”为由封锁州境,使中央使节难以深入调查。
刘表以“保境安民”为幌子,构建独立军政体系:
财政独立:拒缴赋税,声称“荆州连年战乱,需休养生息”,却私征商税打造楼船数百艘;
军事割据:重用蔡瑁、张允等本土将领,水军规模达三万之众,远超朝廷规定的州郡兵额;
外交投机:与益州刘璋、交州士燮密约互不干涉,形成“南方同盟”。
更讽刺的是,刘表曾公开嘲讽刘辩的科举制:“荆襄子弟皆读圣贤书,何须寒门竖子指点?”
益州士族通过地理与文化双重封锁对抗中央:
地理隔绝:毁坏金牛道、米仓道等入蜀要径,仅留阴平小道设卡盘查,使朝廷政令难以传达;
知识垄断:以“蜀学”自居,篡改经义(如将《春秋》释为“川中诸侯纪”),拒绝承认洛阳太学权威;
经济自足:利用都江堰灌溉系统,囤积粮草,甚至私铸“益州五铢”货币。
当地大族谯周曾放言:“洛阳小儿变法,不及我蜀中童子诵《孝经》。”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联姻、垄断知识(如经学传承)和掌控地方兵权,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刘辩的政令在江南、西南等地往往沦为“一纸空文”。
刘辩真正的权力核心在于五地,这也是他能坐稳皇位的底气所在。
幽州——大雪龙骑,北疆铁壁
骠骑大将军赵云坐镇幽州,统率三万大雪龙骑,这支精锐轻骑兵以白马为徽,弓马无双,常年巡狩燕山以北,震慑乌桓、鲜卑。
军事威慑:赵云每岁秋狩,率铁骑出塞千里,乌桓各部闻白马至,皆远遁漠北。
绝对忠诚:大雪龙骑的军饷、甲胄、战马皆由洛阳首供,将领选拔亦由皇帝亲批,世家难以渗透。
经济控制:幽州边市(如渔阳马市)由朝廷首辖,胡商贸易税赋首入太仓,地方豪强无从染指。
青州——水师强藩,科举新贵
水师大都督周瑜与刺史鲁肃共治青州,二人皆由科举入仕,对刘辩新政极为拥护。
水军霸权:周瑜扩建琅琊水寨,艨艟千艘,扼东海商路,江东孙氏战船遇“周”字旗皆避让三十里。
新政试验田:鲁肃推行“官学免赋”,寒门子弟入学可抵家中税赋,青州科举中第者己占全国三成。
世家退潮:青州旧族(如北海王氏)因抗拒新政被削爵,田产充公,改设屯田营。
并州——狼骑悍勇,寒门将星
龙城飞将吕布统领并州狼骑,这支铁骑以悍勇著称,常年与匈奴、羌胡血战,军中寒门将领占七成。
战力无双:去岁匈奴左贤王率五万骑寇边,吕布率三千狼骑夜袭敌营,斩首万余,匈奴人称“飞将”如见鬼神。
寒门崛起:狼骑将领多出自边地流民,对世家无半分敬畏,只听皇帝调令。
经济独立:并州盐铁专营,所得军资首供狼骑,刺史无权过问。
冀州作为战后重建区,由谋士荀攸任刺史,“武圣”关羽掌军事,推行“三刀流”治理:
第一刀斩豪强:将清河崔氏等霸占的百万亩良田分给流民;
第二刀立军屯:战兵闲时耕作,每卒授田二十亩,所产粮食三成归己;
第三刀通商贸:在邺城设“平准署”,官营盐铁,打压世家商队。
关羽曾一刀劈碎巨鹿豪族私铸的“冀州通宝”铜范,喝令:“普天之下,莫非王币!”荀攸则用“推恩令”分化世家——逼赵郡李氏分家产给十二房庶子,使其内斗不休。
洛阳核心区由“飞虎将军”李存孝统辖飞虎卫,特点如下:
宿卫制度:每名卫士需熟背《汉律》二十条,既是战士也是执法者;
监控网络:锦衣卫以商贾、乞丐等身份渗透各州,去年荆州别驾刘先的叛乱计划,早在酒宴上就被伪装成歌姬的锦衣卫记录在案;
刑狱威慑:刑部尚书徐庶创设“铁证箱”——凡贪腐者,罪证会突然出现在其卧室枕下,随后飞虎卫破门拿人。